筆論天下:誰的國際都會? - 任一匡

筆論天下:誰的國際都會? - 任一匡

一匡上星期的文章《成為紐約、倫敦又如何?》,在網上引發激烈辯論,一匡斗膽在財經論壇發表這樣的評論,無疑是老虎頭上釘虱乸,預了會引來口誅筆伐。
正如一匡在該文章所說,我並非要否定金融業,但要保持社會均衡發展,政府應推動香港經濟多元化。我提出這觀點,是希望引發讀者們反思幾個備受忽略的關鍵問題:發展經濟到底是為了甚麼?是為了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是只為少數人提供機會?發展金融業是手段(means),還是目的(end)?

全球都巿真面目

回歸以來,將香港建成紐約、倫敦般的國際都會,似乎已成為政府及大部份港人的共識。當大角嘴朱師奶也把「亞洲國際都會」的口號掛在口邊時,到底我們對紐約、倫敦又有多大認識?這個發展路向是要把我們引領去天堂,還是會把我們帶到地獄?
要真正了解發展金融業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不能不看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SaskiaSassen的經典著作《TheGlobalCity》。Sassen指出,隨着全球經濟一體化,生產活動陸續分散到世界各地,跨國企業為了管理好它的環球業務,紛紛在紐約、倫敦等大城巿設立營運總部,利用當地人才及網絡進行商業活動。
這種經濟運作模式,令紐約、倫敦的經濟結構迅速出現兩極化:經濟頂層是高增值的金融及商用服務業,例如投資銀行、證券保險、法律會計、電腦通訊等,這些行業都以全球化的生產活動為其服務對象;而經濟的底層,則是那些服務經濟頂層的本土勞工,包括侍應、售貨員、保安、清潔工人等,他們大多是低技術的外來移民。
簡單來說,這種「兩極化的經濟結構」無可避免帶來「收入兩極化」(incomepolarization),令紐約、倫敦出現少數專業精英賺取超高薪酬,但大多數低下階層苦苦掙扎的現象,而社會上的中產階級亦會逐漸消失。

香港中產「下流化」

事實上,香港在過去10年銳意發展金融業,已經令社會走上紐約、倫敦的社會兩極化道路,令本港逐漸出現貧富兩極化、中產階級向下沉淪的情況。香港的情況可能比紐約、倫敦更惡劣,因為香港的窮人不可能大舉移居內地尋找生計,結果令問題更難解決。
因此,一匡提出要推動經濟多元化、發掘新產業,是希望政府在發展金融業的同時,不要忽略為大多數中下階層創造發展空間,才能夠確保不同階層都可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惠。當政府及主流媒體毫無保留地擁抱所謂「國際金融中心」的願景時,香港人是否可先停下來想一想,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到底是為何而建?為誰而建?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

貧富兩極化情況

‧低收入住戶(月入少於1萬元)
1996年:23.9% 2006年:27.9%

‧中等收入住戶(月入1萬至4萬元)
1996年:61.1% 2006年:55.1%

‧高收入住戶(月入4萬元以上)
1996年:15.0% 2006年:17.0%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