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與上海兩地股市頻頻下跌。滬綜指更是從去年10月中最高點6124,跌至今年4月初最低點3271,5個月跌了近50%。如果是在去年10月入市,可想而知,損失程度多麼慘重。
面對這個波瀾壯闊、與賭場極其相似的股市場面,內地過億股民心生怨懟,特別是新股民,他們的「股齡」都不超過兩年。這邊剛入市,那頭便輸錢,難怪有個別人想不通而自尋短見。更多的人,則是發出強烈的「救市」吼聲。
何謂「救市」,即要求政府伸出行政之手,拿出托市的措施,甚麼減印花稅、注入資金等,總之要回復升市,這是眾人所望,卻又是一廂情願。當然,也有不主張「救市」的言論指出,若以行政手段保持股市穩定,只能適得其反。
股民冀政府救市
亦有人認為內地這一輪跌市,是股票市場去除泡沫,回歸理性的過程。這一方說要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關注保護他們推動中國經濟的熱情與積極性,因而要「救市」;那一方則說作為虛擬資本的股票市場,在供求關係不斷改變的條件下,股市必然有漲有跌,並非人人都可以逢低吸納和逢高沽出,炒股必須認識遊戲規則,尊重市場規律。
儘管爭論還在繼續,但畢竟讓廣大股民的心智進一步受到磨練,並能提高投資者的心理素質,這實在算是一件好事。
食得鹹魚抵得渴
有誰會留意,就在這爭論之前,當你翻開某些內地報章,經常會見到──某人士2萬元炒股變1000萬元;某大學教授投資股票賺了5000萬後離職遠去等,這一類充滿着煽情的報道。還可以看到甚麼經濟高速增長、十年牛市、人口紅利、人民幣升值、過百隻股票漲停、天天紅盤收市、外國知名投資者高度認可A股價值的高調宣傳等,這一類正面信息如雷貫耳,一點一點地撬動着那浮躁的人心。今天的跌市或許又真是次按危機、美元價值不穩、全球經濟放緩,內地亦不能倖免等原因所導致。
食得鹹魚抵得渴,既然要玩股票,也只能以平常心面對輸與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