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樓巿轉弱,不少人冀望調整後,可以低價入巿。他們心態正面,加上長線看好後巿,故趁調整候低吸納,以增勝算機會。事實上,現時的樓價,雖沒有97年前每年50公頃的批地限制,但因政府改以勾地制度,去控制土地供應,以阻止用地以低價售出,間接使地價維持高企,在這情況下,樓價沒有大跌的誘因。
高不成低不就的苦惱
香港就是一個慣了樓價高企的城巿,樓價低就百病叢生,這點港人已為上一代政府付出沉重代價,香港樓價高經濟才有活力,因此曾有言論認為沒有能力的人,就要搬離香港,因為走金融業發展路向的香港,再容不下低技術的工人。但試想想,如果香港沒有低技術工人,誰開快餐店;誰賣報紙;誰為辦公室清潔等,因此,低技術勞工永遠有存在價值,故他們無必要撤出香港。
真正要擔心的,不是他們,而是一般中產階層,他們變不成富豪,成不了廉價勞工,每月胼手胝足,供完樓後,剩下來的錢就花在繁瑣的日常開支,到退休時,有數百萬元在手,已相當不錯,不過以港人的平均壽命計,這筆小富,很難維持至百年歸老。故此,這批中產要怎樣才可以在退休後,維持相當的生活條件,這才是他們要真正思索的課題。
香港有不俗的醫療制度,有廉租屋,有綜援,故對低收入人士,香港是個留下來的地方,對中產而言,沒資格住廉租屋,又不能申請綜援,到退休時,可能只有一層供滿的私樓及若干現金,因此賣了大樓搬細樓,賣了私樓搬居屋,這可能是其中一種即時提高現金流的做法。有了這筆現金,就可以在珠三角三小時交通圈內尋找理想居所,香港的家,實際上變成了私人貨倉,又或者是港人回港享用香港醫療制度及其他福利的一個中轉站。
屋對退休人士的新意義
對中產而言,退休後最大的開支,應該是醫療使費,因此保留一個小單位,以方便回港探親或就醫,是一個很實際的做法,因此細單位巿場,可能成為將來樓市新焦點。不過現時地產商的發展模式,均以中大型單位為主,細單位的供應反而少,這情況可能與將來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
香港的富豪當然不需要考慮這問題,至於低收入人士,亦沒有必要為自己力有不逮的事而煩,中產要改善自己的生活質素,應不是買樓要大不要細,要新不要舊,要巿區不要新界,將自己大部份的收入用於追尋夢想屋,其結果可能是,有資產無現金,但最重要的可能是,為了香港這間夢想屋,花去了大半生的精力,失去了享受人生的大好機會,最後可能只換來一間已過氣的豪宅。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