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非正式統計,高官們最常用的一句「line-to-take」,即「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
有人說,當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政府官員把這話講多了,大部份人也真的相信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沒有人去考究這話的真確性。其實,香港非但不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反而是一個高度「一元化社會」。
簡單來說,多元化社會是指社會上存在不同聲音及價值觀,並非鐵板一塊。從這角度看,香港社會吵吵鬧鬧、香港人意見多多,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應該沒有甚麼爭議?
金錢掛帥經濟至上
表面看是對的。我們打開報章雜誌、扭開電視機,都看到不同背景的民眾及團體,就不同事情各自表述、互相交鋒。從「言論」層面看,香港的確稱得上多元化社會。但從來「講」與「做」都是兩回事。「實際運作」層面看,香港卻完全說不上是一個多元化社會,因為「金錢掛帥、經濟至上」的價值觀,幾乎主導我們社會各個環節的運作,而其他價值例如文化、環保、藝術以至自由、民主等,只能在「經濟發展」大旗下聊備一格,或者完全靠邊站。
香港社會各個層面,不論是政府管治、教育擇業,還是城市規劃、環保生態,莫不被金錢至上這套主流思想扭曲、異化。香港推行普選,需要有利經濟繁榮,不可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政府規劃政策以發展及效益為主導,傳統的街巿、小販、大牌檔、小商舖、巿集、街道文化及社區鄰里等,統統被大型商場、豪宅取代;大學生爭相報讀法律、會計及工商管理,方便畢業後搵份好工,歷史、音樂、美術等學系無人問津;政府推動改善空氣質素,重點不是為提高香港人生活環境,而是避免香港經濟競爭力受拖累。
說到底,就是講求搵食、搵銀、效率、競爭力及經濟效益,金錢掛帥凌駕一切,所有事情先決條件是不容挑戰的霸權價值。
擺脫單向思維
批判「金錢掛帥、經濟至上」的價值觀,並不是反對經濟發展、鼓吹反商主義。畢竟所有資本主義社會,金錢掛帥主義都會是社會的主流價值,否則經濟何來有增長動力。問題是,我們是否希望見到金錢主義無限擴大至成為社會的霸權價值,並將其他所有價值全部擠掉?
過去百多年,香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經濟發展令香港人的物質生活變得豐裕,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但今時今日,難道香港仍然只是停留在追求口腹之欲的社會?一匡不是自命清高,但以香港社會現時發展程度,相信香港人有條件、更應該有意識地去追尋金錢以外的生活意義及價值。只有在追求生活質素提升,擺脫單以金錢角度思考事物的單向思維,才能學會以更宏觀角度看待身邊人和事。
畢竟,香港不應只是一個經濟城巿,香港人更不應只是經濟動物。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