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分散投資≠分散風險 - Uncle Ray

兩岸三地:分散投資≠分散風險 - Uncle Ray

香港作為金融中心,金融人才固然十分吃香,CFP(CertifiedFinancialPlanner)可以說是很多大學畢業生離開校園的第一份職業,無論是銀行或保險公司,對這方面的專業都有很大的需求。
早前筆者碰到一位某大保險機構的CFP,與他談起股票,免不了談起基金投資。
CFP不斷向筆者推介環球投資基金、亞太投資基金等,大談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的好處,減低風險,還套用一大堆的術語,甚麼Beta、Alph、EfficientFrontier等,跟筆者上了一課。
個人當然不相信他所說的,亦犯不着向他多加解釋。倒是分散投資就引起筆者一些想法。

須了解投資內容

去年上海及深圳等股票狂升,財大氣粗,很多國內大款想通過QDII分散投資,甚至通過「港股直通車」,到香港股市大幹一番。國內政府亦同時鼓勵國內銀行發行QDII產品。事過境遷,今年三月,據英文版中國日報(ChinaDaily)的報道,中國民生銀行清算(liquidate)旗下其中一隻QDII產品。按該產品OfferingMemo內的條款,如果它的資產淨值(NAV)比開售時資產淨值減少多於百分之五十的話,就需要清盤。因此,保守估計,每位投資者最少損失每股五萬元人民幣。
另外,ChinaDaily亦提到,大部份在2007年發行的QDII產品,大約減值由20%至40%。
記得97年時,筆者有一位富貴朋友,他的投資組合,主要分散在香港、印尼、韓國、泰國及馬來西亞等當時被認為是亞洲發展最強勁的市場,結果當金融風暴來的時候,當然是「一鑊熟」,千萬要弄清楚diversifcation的內容,有時未必一定能分散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