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越來越多內地銀行在中港兩地上市,銀行內部上上下下交功課的壓力越來越大。除了努力發放貸款外,銀行紛紛大力拓展所謂中間業務,客戶財富管理更屬必爭之地。內地銀行的理財產品種類五花八門,除了尚未有累死不少香港股民的累積認購期權合約(Accumulator)外,其他理財產品已追貼香港同業,帶誤導性的宣傳資料以及出位推銷手法逐漸增加,以致銀監會收到的投訴亦漸漸增多。
民生銀行推出的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QDII產品,3月18日發生觸動下跌50%突然死亡線,面臨半途清盤命運,引起廣泛關注,雖然民生及後為產品設計不夠妥善和宣傳單張存在誤導,向公眾致歉及補鑊,提出讓客戶選擇結清戶口,或者繼續留守至產品到期。
規限宣傳資料
不過,事件終於引來銀監會出手,上周五發出《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除了要求各銀行自查糾正外,各銀監分局月底前將作暗訪,若發現有錯不改,可要求暫停銀行的理財業務,或責令換部門負責人。
針對現時內地理財產品的種種問題,銀監會要求各銀行,今後要根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審慎合理設計產品,名稱不得使用帶有誘惑性、誤導性和承諾性的字眼,而且只可當面進行客戶風險評估,評估不得兒戲,不理對象胡亂推銷,不得售賣無市場分析預測、無定價依據的產品。宣傳資料要全面反映產品重要特徵,在最醒目位置標示風險,講明最不利的投資情形和結果,往績及業績預測不可作為宣傳的最重要內容,不得在無準備依據下,出現「預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樣,不得代銷境外基金,以及建立客戶投訴處理機制,妥善處理客戶投訴。
以次按風暴作借鏡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前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演講時,講到美國次按風暴的教訓,以反問形式,指美國的銀行為了短期利潤目標,不但降低貸款審查的門檻,更將資產包裝成誰也看不清的證券化產品賣給投資者,中國應從中吸取教訓,監管機構要隨時站在市場身邊,一旦市場無能力克服自身問題時,監管機構必須採取措施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其實,銀行近年售賣的理財產品,其複雜程度一樣令普羅投資者難以理解,不清楚自己冒多大風險,看來,劉氏這套新監管理念,已率先應用到對銀行的理財產品監管之上,各銀行宜好自為之。
記者:龍婉嫻
內銀07年手續費及佣金佔營業收入比重
工商銀行(1398)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343.84 升幅(%):110.38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13.53
建設銀行(939)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313.13 升幅(%):130.73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14.27
中國銀行(3988)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274.88 升幅(%):91.92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15.21
交通銀行(3328)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71.88 升幅(%):137.93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11.53
招商銀行(3968)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64.39 升幅(%):156.13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15.72
民生銀行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23.91 升幅(%):132.98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9.58
中信銀行(998)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20.80 升幅(%):174.04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7.47
興業銀行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15.18 升幅(%):250.86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6.88
浦發銀行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11.29 升幅(%):98.47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4.36
北京銀行
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億元):2.96 升幅(%):69.29
佔07年營業收入比重(%):3.88
*單位為人民幣;
註:按中國會計準則編製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