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羊的日子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放羊的日子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有關羊的詮釋,羊:哺乳綱,牛科部份動物的統稱。如綿羊、山羊、黃羊、羚羊等。
成語:包括「羊狠狼貪」(羊也不一定善良的)、「羊質虎皮」、「亡羊補牢」。
歷史:遙想當年,蘇武牧羊,會不會有寂寞時刻呢。
歌:〈康定情歌〉,浪漫的想法;跟隨自己所愛的好姑娘去放羊,會是怎樣的滋味呢。
十二生肖:羊排行第八。
電影:《斷背山》的放羊場面,是找戲來做了。牛仔負責把羊驅到山區吃草,這行業早已式微(到新西蘭、澳洲郊外一行,自會發現,農莊山坡,漫山遍野都是羊,低頭吃草,不理外面世界,那用牛仔去把他們趕來趕去呢。)
聖經:耶穌提到綿羊為義人,山羊為不義的人。而祂是好牧羊人,願意為羊犧牲生命。
現代社會:群眾的不可理喻的跟風行為模式,「羊群心理」效應到處可見。
教學:在學校體育課,老師讓學生隨意自由活動,打球的打球(包括乒乓球、籃球、足球、網球),游泳的游泳(當然有救生員在場),練跑的練跑,是為「放羊」之舉,據云深受同學歡迎。
食:中國以羊為美食的,多不勝數,包括北方的涮羊肉、羊肉泡饃、烤羊肉串。
姓:羊姓為古老姓氏,名人包括西晉文學家、政治家羊祜。
專欄是一個又一個畫好了的框框,一種束縛,方便排版,故字數有限制。「放羊」欄可容納一千三百字,倘若每字代表一隻羊,在欄中只可放一千三百隻,多則進不了欄,少則欄有空位,不好看。
有關羊的種種,未能盡錄。在「放羊」集,我該寫什麼,怎樣寫,至此,仍在試驗階段。在「永遠在星期天」寫稿自由多了,沒有字數限制,沒有題目限制,下筆時,感覺是自由的。不管怎樣,寫稿,一如放羊(無拘束的意思),仍是我至為喜愛的生活。
說的寫的還是身邊事,看什麼書,什麼電影,星期天會做些什麼,見什麼人,有什麼看法。剛過去的人和事,都成為回憶一部份。整理出來,變成一篇文章。
先說兩套看似無關的電影,去年看過卜.狄倫(BobDylan)的紀錄片,歌手也有老去的時候(不只是人會變老,歌也會變老,甚至變得不合時宜),年老的卜.狄倫喜歡說話多於吟唱,年輕與年老,看來是兩個精神面貌完全不同的人。
今屆電影節有一套以歌手卜.狄倫為題材的電影,由不同演員去演繹歌手人生某一片斷,其中包括由女演員去詮釋的。散場時,有年輕女觀眾對身邊朋友說:「我早已說過,卜.狄倫是女歌手來的了。」
沒想到年老的卜.狄倫臉上流出來的寂寞,竟然與「三國」一片扮演趙子龍的劉德華極之相似。人,老去的時候,不管年輕時如何灑脫、俊美,到頭來都一樣。
披頭四在〈黃色潛艇〉唱「當我六十四歲,你仍會記得我,仍會愛我麼。」其實是不會記得,不會愛的了。
卜.狄倫的啓蒙老師:Guthrie以唱「這土地」成為民歌界重鎮人物,五十歲開始,未至於六十歲,患上癡呆症的他無法再唱下去了。JoeKlein寫Guthrie傳記,對流行民歌的批判:成為流行商品,就得面對潮流成為過去的落寞。不過,即使經典民歌不是商品,同樣會遭受被人遺忘的命運。現今誰還會唱「這土地是我的」呢。

當年卜.狄倫到港作告別樂壇的演唱會,沒有去趁熱鬧,是不想看聲音變得沙啞的歌手,唱經典,卻又不能再引起共鳴。有關卜.狄倫的一切,自去年看過他的紀錄片後,決定不要再看一切與他有關的電影,不再聽他的歌曲,一切如他所唱的,讓「它隨風而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