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學士 - 陶傑

副學士 - 陶傑

輪到副學士課程的地雷爆炸了,讀護理的八十個學生淪為炮灰。
「副學士」是什麼東西?叫AssociateDegree,是特區政府從美國抄襲過來的。其實Associate不盡是「副」的意思,開一家律師行,找兩個知己夥拍,叫做LeeandAssociates,雖然這位姓李的掛頭牌,表示人多勢眾,一幫Associates,並不是這位李先生低一等挽鞋跟班的意思。
美國的副學士,隸屬社區大學,這個大學也是誤譯,不是University,而是College。英美的大學,有的是College,有的是Institute,有的甚至只是School,像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SchoolofMusic),頒授的學位,在歐美音樂界這一行,比牛津大學的音樂系更受尊重。如果唸設計,在倫敦的聖馬田美術學院(St.Martin'sCollegeofArt),比倫敦大學一般美術系畢業更專科。
心理有很多盲障,凡學必崇「大」,不要「小」。凡學位必要「正」,不要「副」,因為副就是低一等的從屬,而不知道人家的AssociateDegree,沒有副的意思,在社會上,不必抬不起頭。
問題出在於混亂的翻譯。本來,美國的聯邦最高法院,民國時代,譯為「大理院」,不是很好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有修養,他會想到明朝的大理寺,就是皇帝以下最高定讞的機構──連「定讞」這兩個字,非常高雅,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人都明白是什麼意思,中國大陸的人民不會懂。中國文化的優良精神,依次在日本、台灣、香港,誰還異議?
中國含蓄的品味丟光了,假大空膨脹發揚光大,個個都要「威」,十年讓六成中學生升大學,變成言詞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殖民地時代,英國人教育香港人:凡事不要貪威,要注重內容和內涵。那時香港的學歷有三專四級:兩家大學,讀醫科、法律、文學;頒授學位(Degree),理工學院,學航海、紡織,頒授文憑(Diploma)──文憑還分高級(High)和普通(Ordinary)──下面還有幾家工專,學五金、燒焊,頒證書(Certificate)。領了證書的五金工人,可以開小店當老闆;有文憑的會計畢業生,可以考英國會計師學會的執照,短短幾年就可以當馬主,比一個港大文學士更有錢。
那時人人安居樂業,何曾有今日之哭哭啼啼?一個政府崇尚實力,含蓄而不多言;繼任的那個,追逐泡沫,就是愛虛假,殖民執政,你乖乖的閉嘴執行,他不必你吹捧。中人治港,就是有一大堆擦鞋奴。副學士的孩子好寃哪,他們唯一的罪過,是晚出生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