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灣仔利東街,這擾攘數年新聞多多,至今仍令保育人士心頭一痛的喜帖街,原來已拆掉,不止面目全非,卻是連面目也沒有了,可以望通前方而無阻。此街已死,不留半點舊痕。
附近有一幢建於一八八八年的廣州式騎樓建築「和昌大押」,保留下來。據說花了一千五百萬元復修。這一百二十歲古物「活化」了,地舖改為生活概念品牌店,一、二樓化身為現代英國菜主題餐廳。經常路過,不知如何,沒想過重訪。因為它太似片場布景。
──但一想,重修後的北京故宮,還不是一樣「布景化」?
再過一點的鵝頸橋,向來是打小人「勝地」。一批職業打手,一年到頭,就等「驚蟄」這天應接不暇,大收旺場。四下皆噼噼啪啪的鞋屐聲,香火繚繞。善信不惜輪候三四小時聘人「施暴」。但這天過後,現場又回復平淡了。
不久將來,聞名中外的鵝頸橋底是如何的面貌?雖然環境狹窄,衞生惡劣,到底是古老文化特色。灣仔區議會通過撥款,實施「活化綠化美化」工程,大變身後,成為一個打小人專區兼旅遊景點。
總之,拆卸意味永遠失去,但復修仍難以借屍還魂──就算古物有魂,它一定找不回自己的真身。很矛盾,一切都敵不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