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年,如果要說香港的經濟面貌有甚麼重要改變,可能就是由97年前的百業興旺,變成97年後金融業的一枝獨秀。
讀者可能會問,金融業有何不好?曾特首不是說過,只要香港發展成像紐約、倫敦般的金融中心,就能夠養活香港700萬人嗎?先旨聲明,一匡並非反對香港發展金融業。事實上,香港的最大優勢是制度完善,以金融業作為經濟火車頭,是順理成章之舉。但問題是,我們是否希望見到金融業成為經濟唯一支柱,而其他行業就奄奄一息?
香港是小國型經濟
事實上,香港屬於「小國型經濟」,根本不可能跟隨紐約、倫敦的「都巿型經濟」模式。
所謂「都巿型經濟」,是指該城巿是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系統的一部份,因此,它的經濟毋須包羅萬有,只要集中發展一、兩項具優勢的支柱行業就可以。居民如果追上當地的經濟發展步伐,他們大可遷移到國內其他地方搵工。紐約、倫敦正是「都巿型經濟」典範,它們毋須費神搞甚麼經濟多元化,只需集中發展高增值產業。高學歷人才不夠?從世界各地招攬就行了。低技術勞工找不到工作?沒問題,他們在紐約、倫敦無法生存,就自然會跑到國內其他地方搵食。
「小國型經濟」則恰恰相反,它本身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社會系統,人口轉移受各種因素規限(移民限制、文化隔閡)。要保持社會的均衡發展,政府就需要確保整個經濟結構的完整性及包容性,推動多元化產業,為不同階層創造生存空間。新加坡及瑞士正是「小國型經濟」的例子。
有趣的是,香港雖然是中國一部份,但我們卻不可能走「都巿型經濟」模式,而只能按「小國型經濟」的方向發展。
為甚麼?理由十分簡單。首先,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政治上已經決定了我們是獨立於內地的一個經濟社會系統。除非推翻整個「一國兩制」框架,否則無論搞甚麼「粵港融合」、「港深都會」,都無法改變香港是一個「小國型經濟」的特性。此外,香港有不同於內地的價值觀及文化,香港人非常喜歡回大陸吃喝玩樂,但又有幾多人願意拋棄香港人身份,舉家返回內地搵食?
照抄他人將是災難
至此,我們就應該明白,如果政府漠視香港是一個「小國型經濟」的事實,照抄紐約、倫敦的發展模式,將會是一場災難。
獨沽一味發展金融及相關的商用服務業,勢必令我們的經濟結構變得狹窄,令大多數低下階層越來越難搵食,貧富兩極趨勢進一步惡化。而這些弱勢階層,卻不可能像紐約、倫敦的窮人一樣,轉到內地找尋生計。長此下去,香港小巿民將被困死,不是硬着頭皮接受低薪職位、就是被迫去領綜援。
沒有人會否定金融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但要保持社會的均衡發展,政府就必須推動經濟多元化,除了繼續發展物流、旅遊等行業,亦要發掘其他能夠為草根階層創造就業機會的新產業。
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政府執迷不悟,也許香港很快就可以成為另一個紐約、倫敦,但代價卻要廣大的低下階層一起陪葬!
http://penandsky.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