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往往都伴隨着城市化、現代化等進程,同時也孿生出許許多多讓社會「棘手」的問題。本月初,廣州市某政府部門發出了一份關於「限制購買車位」的規定,明確限定買一套房屋,只能租(購)一個車位,以解決目前市內車位需求短缺的難題。
這個條文一頒佈,當然引來多方議論。有人為此叫好,也有人表達不滿──我家有兩輛私家車,只能享受一個車位,另一輛往那裏放?對專門投資車位以獲取出租或升值回報的一群人,無疑是關上了投資的大門。
不過,這個政策對於政府來說,實在是個兩難的選擇。一方面,內地要繼續實施市場開放,車位課題也是小小一角;另一方面,看到私家車猛增的勢頭,必須解決車位不足這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而帶來這種困境,或許其原因出於歷史,但痛苦卻落在政府的頭上。
發達國家必經階段
應該看到,私家車的流行並不是甚麼新玩意,數十年前,發達國家與地區,都不約而同地經歷過這種「文明社會現象」的衝擊,只不過在發展中地區,卻沒有努力去作出這種思考罷了。
十多年前,內地仍把私家車作為奢侈品。儘管對私人購車市場的研究已經開始,先進的汽車製造業亦進入了內地多個城市,但社會上對交通設施的認知度與前瞻性思考,大多處於滯後狀態。今天,你把十年前建的酒店、商場、寫字樓、住宅等拿出來審視一下,就會發現,其中多數是停車位不足,甚至完全沒有配套停車的考慮,當中相當多的設計,只是把汽車停在路邊或空地之一側。雖然「亡羊補牢」為時未必太晚,但新建的速度,始終追不及私家車數量的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內地已擁有約3000萬輛私家車。如果按國際發達地區的人口與汽車比例,即每1000人擁有120輛,那麼,內地還需規劃龐大數量的停車位,否則,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不敢設想,內地是否真的有一天,私家車數量追上了美國,屆時,有可能一個家庭幾輛車,才買得一個車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