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口老化令本港的白內障患者不斷增加,醫院管理局的白內障手術服務一直供不應求,病人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兩至三年。理大護眼專業聯盟的視光學專家指,部份患者毋須立即進行手術,但需定期檢查監察病情,建議推廣患者接受由視光師提供的全面眼科視光檢查,更可紓緩公營醫院壓力。
白內障是由於眼睛的晶狀體變得混濁及不透明,令光線不集中,引致視力逐漸減退。理大護眼專業聯盟成員兼眼科視光師鄭秀娟指,白內障可分成四個階段,包括初發白內障、未熟白內障、成熟白內障及過熟白內障,患者初期會出現視力模糊、影像色調變暗及重影等,晚期患者更可引致青光眼。
輪候手術須三年
手術摘除晶狀體是根治白內障的唯一方法,但鄭秀娟表示,部份早期患者可透過調較眼鏡光度來改善視力,當病情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時,才有需要接受手術,由於每名患者的情況各異,需定期接受視光檢查監察病情。她指,部份患者手術後或會出現輕度近視、遠視及散光,也需定時覆診,並按需要佩戴合適的眼鏡。
醫管局的數字顯示,現時約有五萬名病人輪候白內障手術,平均等候時間約兩至三年,七年後更可能延長至六年。為解決有關問題,政府以公私營合作模式資助病人到私營機構接受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