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香港 - 塵翎

雜誌香港 - 塵翎

香港雜誌數量之多,冠絕華人城市。但量多不代表多元,反之,那一式一樣的版式編排與紙質,規律單一得悶人。把雜誌名拿掉,完全辨不出A和B有何分別。
就說size吧,對於這個「倒」(術語:大小),我一直疑惑。因緣際會加入雜誌界打滾,十分無知地提問,得來像真理一樣的答案:哦,因為方便攞廣告嘛,廣告商交來的平面設計都係咁。
如果這不叫廣告主導,我不知道甚麼才叫廣告主導。
追源溯始,該是拜一朝冒起的《壹週刊》所賜,其後的跟風之作跟足它的開本與美學風格。持之有恆已逾十載,大眾潮流雜誌的look,就是如此定型的。曾參與一本將要出刊的小眾文化雜誌開荒討論,胼手胝足的編採仝人拿着微不足道的資源,左想右計如何另闢新徑,最頭疼的還是如何用最小的力量取得最大的廣告量。這類幾成生存指南的業界習慣(或惰性),就成了最方便又最無奈的指標。
能獨善其身不蹚這池死水的,多是外地資金,或者外國書號的香港分部。《TimeOutHongKong》要登陸,用的是自己原來的意念。台灣《ppaper》的港版也會是自己倒模自己,但香港地鐵免費刊物《metro.pop》早已抄款多時。
大本《號外》本來在報攤最易識別,又正因攜帶不便,就迫你必得拿回家坐下來「捧」讀,而不是坐車等人時隨便翻揭。當內容和圖像設計日趨泛泛,大變小迎合市場(聽說小「倒」確實易賣好賣)也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