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籌股調低每手股數的行動常有發生,港交所(388)明日起便再度將每手股數由500股降至100股,從而下調每手的最低成本,並增加股份流通量。當股份降低入場費後,相關衍生工具亦需要作出相應調節,股票掛鈎投資(ELI)亦不例外。
港交所於06年亦曾調低每手股數,將當時每手2000股減至500股。這種降低每手股數的方式,是其中一種變相拆細的方法,對ELI而言,影響較集中在碎股的數目。
至於另一種拆細方式,是將股價拆細,遇上這種情況,ELI的行使價便要作出相應調整。假設某正股將一股拆成二股,即俗稱一拆二,ELI的行使價便要下調一半以配合。
就港交所這次變相拆細而言,對行使價並沒有影響,碎股問題亦可望紓緩。若以最低入場費10萬元投資港交所ELI,到期時若需接貨,假設港交所於投資初期收市價為134元,一隻接貨價百分比95%的ELI,實際接貨水平約127.3元,每10萬元投資額計,接貨股數約為785股。
港交所原本每手股數500股,接貨數量不足一手者將全部被視為碎股,即投資者到期時將收取一手港交所正股,餘下285股要即時以收市價沽出,後者令投資者失去了長線持有股份,等待回升的機會。
當港交所每手股數降至100股,在同一例子中,到期時如需接貨,投資者同樣將接收785股,當中將包括7手股票及85股碎股,後者將以現金交收,投資者仍可持有7手港交所股票作長線投資,可見港交所降低每手股數後,碎股問題可望改善。
註:上述數據截至4月3日,以麥格理ELI產品為基準,資料僅供參考之用。
麥格理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衍生工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