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叫李纓,容易令人誤會是女子,也許因是之故,將一部充滿怒火的電影拍得陰柔收斂。
他的《靖國神社》,得到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人道紀錄片大獎。放映時只配了英文字幕,未知將來會否在華人社會上映。
影片內容一如名字,這樣的題材,必然碰上難以化解的民族情緒。定居日本的李纓,花了近十年時間,才拍成這部紀錄片,種種困難,不在話下,更大的考驗,是如何思索當中的問題。
片中有大量實景,鏡頭瞄準神社前活動的人群。熙熙攘攘之中,老兵、右翼份子、政客的舉止最為矚目,尤其每年的終戰紀念日,他們的參拜帶有神聖意味,靖國神社在他們心目中,成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寄託。影片相當忠實地紀錄了這些活動,但沒有刻意引導觀眾。
至於反對聲音,影片也有表達,當中一位佛教教長縷述的故事,特別令人動容。他的父親也是這個教派的教長,戰爭後期因為日本兵力不足,被徵召從軍,捲進了和佛教信念相違背的殺人行為,最後在沙場被殺。台灣原住民到神社要求將先輩的骨灰領回時,他為這些原住民擔任翻譯。
影片用了不少篇幅拍攝一位鑄劍師,觀眾既看到他一絲不茍的鑄劍過程,也聽到導演提問時,他欲言又止的說話。從前的靖國神社有一個鑄劍場,供應軍刀給走上戰場的士兵,這些軍刀在戰爭時期犯下不少令人齒冷的罪行。鑄劍的技藝已經瀕臨消失,這位九十高齡的鑄劍師也沒有傳人,只是他仍然畢恭畢敬地鑄造他的劍,看起來有一種凄美的感覺,彷彿這種在現代戰爭和現實生活中再無用處的武器,寄託了一種不容消失的精神。李纓在影片放映後和觀眾對談時,說到靖國神社是日本的一片精神空間,觀察很準確。精神層次的糾纏,特別錯綜複雜,也特別難以化解。
這部影片得到日本一些藝術基金的贊助,雖然免不了受到右翼團體的阻撓,還是安排了四月中在日本公映,現在的中國,恐怕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不過,一位中國導演有這樣的膽識,將這樣一個充滿怒火的題材冷靜地拍攝出來,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