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到底是一門怎麼樣的藝術呢?聲音的藝術、耳朵的藝術?筆者認為,音樂是關乎自律的藝術。
當音樂家的首要條件,是恆常的個人練習;花多少時間練習,練習什麼內容,日復日,年復年,說來容易,但缺少自律的話,根本難以持久。每次練習,皆須按樂譜的風格、速度去演奏,而不是憑個人喜好自由發揮,也要求很高的自律精神。縱使即興演奏法,也有規律要守,不能完全「興之所至」,不然根本沒人會聽得明白。
外國很喜歡讓小孩子學一件樂器,從而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如果音樂上的成績不俗,一般來說,術科的成績、品行也不會太差。這是一種良性循環,自律愈高,成績愈好,成績愈好,反過來令自律更為嚴謹。所以外國的科學家、醫生、工程師彈得一手好鋼琴絕不稀奇。
很多關於音樂的電影,編劇往往安排主角擁有驚世天才,一下子就演得能淋漓盡致,贏得讚賞,很少看見練習場面。印象中只有電影《紅提琴》裏第一段的一幕,某個住在修道院的意大利孩子,把一首樂曲反覆練上一年。與此相反,關於運動的電影中,卻有大量拼命式的練習。《洛奇》系列電影中那一幕幕風雨不改、刻苦訓練的鏡頭,大家應記憶猶新吧。
也許,世人認為音樂是一門只靠天份、個性化的藝術,所以忽略了「自律」扮演的角色。加上音樂家關上房門練習,又不用流汗,更不用突破身體機能的極限,根本沒什麼看頭。然而,為了盡善盡美,音樂家所花的時間與精神,不是大眾可以理解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自律,這十年功夫如何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