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潮用語「集體回憶」已成歷史用詞,鬧哄哄之時政府為雷生春漆上奶白色,但今年又說內置升降機等要千幾萬,再來諮詢弄得不上不下。與其爭論雷生春重生值不值,不如追着一群表演者巡遊全港,欣賞他們以唐樓為題的街頭舞台劇《唐樓大樹》,教曉小孩沒有NDS,拖鞋、床單皆能當玩具;讓《七十二家房客》重現於21世紀的街頭……
記者:馮冠芝
攝影:伍慶泉、陳盛臣
床單鞦韆化作Wii
早陣子發現香港的「公共空間」原來好私人,怪不得街頭劇如稀世珍寶!今次《唐樓大樹》有康文署力撐,浩浩蕩蕩得如引頸傳聖火,西貢天水圍露天地方巡迴傳揚任演唔嬲!小記貪近去了尖沙嘴那場,表演前15分鐘漸漸引來群眾:互相攙扶的老夫婦冀盼劇場說出他們的唐樓軼事;父母拉着小孩的手輕喃:「唐樓就是媽咪細個住的地方。」
表演開始,先邀請觀眾玩飛拖鞋、床單當鞦韆、膠凳仔當積木,小孩爭先衝上去,演員用床單把他們盪得高,父親在旁看畢,把兒子抱上肩上延續高飛的快感,人們追求Wii的動感,原來便宜得很。
浮生六劫盪海旁
遊戲結束,戲劇接棒:年輕政府官前往唐樓,勸老伯遷出好進行清拆工程。老伯堅持與天台上的大樹共存亡。青年看不見老伯所說的大樹,卻在老伯打開舊音樂盒時,看到舊年代人們生活在唐樓的種種;表妹愛上飛仔表哥,在雷電交加下要離家出走尋表哥……「轟——」街頭劇那來如此逼真聲效?抬頭一看才知現場如劇中所言烏雲滿佈,更響了聲悶雷!
新亞書院最初設於桂林街一層唐樓單位、霍英東在唐樓樓下舖賣雜貨的營商之道,唐樓種種記載着香港變遷,《浮生六劫》配合劇場播放着,剛巧維港飄來一隻舊帆船,船飄盪,像回到過去,但「我為人人」情懷早已不復再。「浮生多變,時勢常換」歌聲,隨着波浪迴繞。
唐樓天台放風箏
《唐》帶出濃烈唐樓情感,演出的7A班戲劇組,台前台後皆有屬於自己的唐樓回憶,藝術總監譚孔文憶述,兒時常往姑媽住的唐樓,「那兒的天台是公共空間,新年我們會一起上去看煙花。後來做資料搜集更發現以前的人會在那兒放風箏!」編導王敏豪對唐樓的回憶卻是「黃色」的,「我媽的朋友住唐樓,婆婆會拿一個大膠桶在樓外對出的大空地,幫街坊們的孩子洗澡,細個我路過,婆婆會問我洗唔洗埋一份。」
香港為何不是佛羅倫斯
《唐》將會在藍屋後的一片空地演出,那兒剛巧有幾棵翠綠的樹。小記沉醉專屬唐樓的浪漫情懷,竟是譚孔文潑我冷水,「做完此劇,在藝術層面上,我們真的對唐樓有種Fantasy!但實際上現在住在唐樓的住客,卻是急於遷出!我不能將事情浪漫化,難道80歲的婆婆行3層樓梯上唐樓,也是浪漫嗎?我們需要關心他們的處境。」拆與留,王敏豪嘆香港為何不是佛羅倫斯,「為何人家可以保留文藝復興的外在狀態而香港不行?可能中國人都愛破舊立新,看那長江三峽淹沒多少城鎮?我總在想,香港政府像有潔癖,起了一幢幢新樓,卻掩了人情味。拆時我們應否停一停,諗一諗?城市的內涵,其實由新舊交替編織出來的。」
觀眾評審
85歲何伯:「此劇讓我想起30年前住唐樓的日子,最難忘是唐樓的木蝨。」
澳洲遊客Holly.Ann:「我聽不太懂,但來香港兩日想接觸這兒的文化。」
陳家:「我們剛在附近食飯,是女女思詠主動要求來看,她最愛那隻木偶貓。」
《唐樓大樹》社區巡迴演出
日期與地點:
4月12日 樂富中心商場平台
4月13日 灣仔藍屋後空地
時間:2:30pm-4:00pm
費用:全免
查詢:22687321
*場次受天雨影響,敬請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