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僱主以陰招逃避支薪<br>漠視判決欠薪或刑事化

針對僱主以陰招逃避支薪
漠視判決欠薪或刑事化

【本報訊】《成報》欠薪事件擾攘多年仍未解決,有僱主更以陰招逃避支薪責任,包括以轉移資產方式令公司變為空殼,使員工未能成功追討法庭判處應付的欠薪。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正與律政司商討,研究將僱主不履行法庭判決支付欠薪的行為刑事化,以收阻嚇作用。 記者:梁德倫

職工盟屬會貨櫃車司機工會近日發現,不少僱主在法庭判決向員工支付欠薪時,以分散公司業務及轉移資產方式,令法律上需要負責的公司變為空殼,員工不能成功追討欠薪及強積金,只能向破欠基金申請墊支賠償。工會在去年4月至今年3月,已接報10宗上述同類個案,涉及金額315萬元以上。
任職貨櫃車司機的吳先生早前被公司裁員後向勞審署追討假期欠薪及強積金合共10多萬元,今年1月勞審署已判決資方需向他支付欠薪,惟對方卻將資產轉移至其他關聯公司,至今仍未能追回薪金。另一位貨櫃車司機韋先生面對同樣問題,被資方拖欠的金額達27萬元。

促公司董事負法律責任

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表示,政府應正視有關問題,修例把不履行法庭判令向員工支付欠薪的行為列為刑事案件,並要求涉案的公司董事也成為起訴對象。
現時僱員追討欠薪主要循民事方式追討,勞工顧問委員會資方代表何世柱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會方曾經向政府建議修改現行法例,當勞資審裁署或法庭判決僱主應向員工繳付欠薪及強積金後,若資方仍拖欠不肯償還,可將案件列為刑事處理,以收阻嚇作用。

研究放寬法援協助追討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日出席一活動後指出,政府關注僱主不履行法庭判決支付欠薪的情況,已去信律政司要求認真看待,當局正研究將上述情況刑事化及為追討欠薪的員工放寬申請法援,但因涉及問題較為複雜,希望社會廣泛討論後才作進一步決定。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將於本月24日討論有關問題。
另一方面,早前《成報》被積金局要求最遲於本周二(8日)繳付欠供的強積金逾420萬元,否則會申請將其清盤,成報總編輯潘喜松昨接受查詢時,拒絕評論是否可如期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