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兩岸關係突破卡在「一中」VS「各表」 - 李怡

蘋論:兩岸關係突破卡在「一中」VS「各表」 - 李怡

馬英九與陳水扁會晤,二人交鋒的仍是兩岸議題,而焦點就在「九二共識」上。過去八年,藍綠一直為「九二共識」爭論不休,陳水扁堅持不存在「九二共識」,為此,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凍結了互動,直航、陸客陸資來台、通滙等毫無進展,並導致台灣經濟受困。馬英九在競選時及當選後,都強調要透過打通兩岸經貿合作來振興經濟。而要兩岸恢復協商,就要回到「九二共識」的基礎上。
儘管陳水扁仍然否定「九二共識」,但時不我與,現在是輪到國民黨做主的時代了。
甚麼是「九二共識」?它指的是一九九二年海基會與海協會代表在香港達成的共識。這共識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台灣所稱的「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台灣所指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但不否定大陸表述的「一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對「九二共識」的解釋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此基礎展開事務性商談。一個中國原則的定義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強調「一中」,兩岸均不作表述。
「九二共識」的定義是各說各的。台灣對「九二共識」的定義,是「一中各表」,大陸是「一中不表」。兩岸就在這個定義模糊的基礎上,舉行了第一次辜汪會談。
其後,在1999年,中共國台辦針對李登輝提出的兩岸「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論調,發表了一篇文章,指摘台灣將「九二共識」歪曲為「一中各表」,是要藉此塞進分裂主張。國台辦表示,「九二共識」的內容,是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的共識,並說,「海協從來沒有承認、今後也不會接受台灣當局編造的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在上星期胡錦濤與布殊的熱線通話中,胡錦濤表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的一貫立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StephenHadley在記者會上說,胡錦濤提到「九二共識」的內涵:「雙方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彼此定義不同」,即接受了「一中各表」。這跟新華社發出的胡布通話新聞稿中,只講「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不一樣。Hadley不可能編造胡的講話。因此,這顯示中共在接受「一中各表」上有了鬆動。但「內外有別」,新華社稿要面對內地民眾,故講到「九二共識」仍只是強調「一中」。
在台灣民眾投票授權之下,馬英九必須堅持「一中各表」,尤其是要以「各表」為主的「一中」。馬扁會中,在扁的咄咄進逼之下,馬強調兩岸應該談判,但若中國大陸改變「一中各表」的談判基礎,兩岸就不談,「我們還是要維持我們最起碼的主權與尊嚴」。
馬英九與謝長廷不同,他在台灣是外省人,執政黨又長期被標籤為外來政黨,因此他在堅守台灣自主與尊嚴的立場上,沒有妥協、退讓的空間。一旦北京不接受「各表」,兩岸就談不下去了。因此,兩岸恢復協商的關鍵,是在美國要求北京「抓緊機會」的壓力下,北京對「各表」會不會鬆動。北京對放鬆「各表」顯然仍有顧慮。因為若容忍了「各表」,等於默認了台灣可以用中華民國的名義重返某些國際組織,至少是非以國家名義參加的國際組織。

倘若北京認為既然台灣在振興經濟上有求於它,就死咬「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一中不表」,那麼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就行不通了。不過,北京也會因此失去了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的支持。因為在胡布通話中,胡已表明「雙方定義不同」的「一個中國」的認知了。
無論如何,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是罔顧事實的。若「只有一個中國」,那麼仍在行使主權的中華民國,就只能改名為台灣了。這不是北京所反對的法理台獨嗎?
「一中各表」,是帶有模糊性與曖昧性。但在北京大一統思維主導下,只有模糊性才能開展可能性,即繞過北京不承認台灣是獨立實體這個死結,才能啓動兩岸的協商。事實上,美國對中國,也用模糊性來交往,因為中國是說不清的國家,若樣樣清楚,那就無法交往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