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味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味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年代小說的編選,最費煞思量的是五六十年代。如果不考慮到「質」,「量」總可以充數的。但集力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六十年代》(1985),薄薄的一本,從策劃到上市,一拖就拖了六七個年頭。原因之一是編選時「一開始就強調『香港』的作者和作品」的宗旨。
劉以鬯和黃繼持兩位先生分別為《小說選》寫了序言和讀後語。一向以扶掖香港文學為職志的劉老先生說了老實話:「五十和六十年代的香港,小說是多的,但好的創作卻不常出現」。黃繼持幾乎是「首尾呼應」的說:「近三十年來的香港文學,在一般人心目中,說不上多大成就。」
其後劉以鬯替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編了五十年代《香港短篇小說選》(1997),收作品四十三家。大部份入選作家跟香港的關係,頂多只能說是「過客」,寫出來的小說,很難看出什麼香港風味來。四九年後南來現被我們「收歸」為「香港作家」的,好些在大陸早已成名,如曹聚仁、徐訏和李輝英等。他們在港經年,但用黃繼持的話說,「外人或過客心態始終難以脫卸,寫於香港的作品風采有別」。在劉以鬯這本選集出現的徐訏小說〈百靈樹〉,背景是台灣。李輝英的〈開頭的句子〉,時空飄渺,不知發生在何時何地。曹聚仁的〈李柏新夢〉,是諷喻之作,既別有所指,也就難看出跟香港人情社會有什麼關係。
黃繼持、盧瑋鑾和鄭樹森三人合編的《香港短篇小說選:1948-1969》湊巧也是在1997年出版的。香港本地小說家人才輩出是八十年代以後的事。這也是說三位編者的選材,跟劉以鬯一樣費煞思量。
五六十年代質素高而又有「香港味」的小說實不多見。「香港味」是黃繼持用語。他們三位合編的《小說選》節錄了高雄的《經紀日記》。黃繼持在導言說:「以高雄為代表的一路,免掉『新文藝』的腔調……。寫世相不避庸俗,說人情不隱劣德。……但就其為最具『香港味』的小說而言,所刻劃的香港社會轉型期的世態,……往往可作藝術玩味」。
《經紀日記》1947年在《新生晚報》連載,每天刊千字,記述作為homoseconomicus的香港人在這政治、經濟和社會轉型期中「搵食」的手段。文字極見特色:「早上七時,被她叫醒,八時,到大同飲茶,周二娘獨自回家去了。她說自己要買鑽石,恐怕是『水盤』,大概和人家『搭路』是真。王仔走來,『猛擦』一輪,揚長而去,真是越窮越見鬼」。
引文是《日記》的開頭,短短六十餘字已把「經紀拉」和他周圍人物的生存狀態勾劃出來。周二娘是他的情婦,可是因為也做經紀「搵食」,所以經紀拉便懷疑對方是否說了真話。經紀拉供養不起「老妻」揮霍生活,明知她背着自己「偷漢」,也只得啞忍。王仔在茶樓看到熟人,坐下來「猛擦」一頓揚長而去,最是妙絕,也能顯露在這利逐蠅頭的「鱷魚潭」中「搵盡着數」的本色。端的是:「寫世相不避庸俗,說人情不隱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