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有誰知? - 鄺俊宇

探針:青少年的內心世界有誰知? - 鄺俊宇

〈密謀火併十四K最年輕僅十三歲〉,日前於元朗區有兩幫青少年於公園集結,打算對仇家「報復」,幸廝殺前遭警方一網打盡。當中有十位為區內中學生,年紀最輕僅得十三歲。
十三歲,中學一年級,同年紀的青少年可能正投入中學的新環境,由被稱呼為「小孩子」的階段漸漸成長,是甚麼原因及動力,能夠令這位「中一仔」去講數,甚至火併黑幫?

父母是子女導航員

記得讀書時期,班上的同學喜愛「埋堆」,當各圈子成熟後,總會剩下一些「獨行俠」,他們可能因為不多說話,不善交友,而將自己困在自己所設的框框中。筆者記得中一那年,班上有一位同學名叫阿明,由於他性格孤僻,不愛「埋堆」,故成為其他人的欺負對象,其他同學總喜愛嘲笑他。筆者與他不相熟,甚少與他談天,直到有一次,我與他一同擔任值日生打掃課室,空空的課室只剩下我跟阿明,打掃期間他問我:「為何大家總是欺負我呢?」我苦笑無言,他接着說:「我一定要還以顏色!」「找黑社會來報復?」那時我說笑般回應,想不到這句話在一個學期後應驗,阿明不知在何處結識了一些損友,整個人變得囂張及暴躁,從前怕事,現在卻四處挑釁,還與同學打過好幾次架,簡直是一百八十度轉變,在學期末更退學離校,自此我便沒有在學校裏見過他。直到數年前,已經畢業的我在街頭遇上阿明的母親,她告訴我,阿明走了,他在兩年前的一宗黑幫仇殺中喪命。「為何只是一個學期,已可令阿明變成這個樣子呢?」明媽欷歔的問我,我答不上來。
或許,每個青少年於成長時總會經歷轉捩點,在這個轉捩點中,家人、朋輩以至同學都起着相當重要的作用,如不善與人相處而被孤立,便容易出現阿明的想法:「為何大家總是欺負我呢?」物極必反,受欺壓又剛巧碰上有壞人招手,便更容易走上歪路,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事實上,成長中的青少年心底都想對父母依靠。父母如難得孩子願意訴苦,便應細心聆聽,假如掉以輕心,青少年的自尊心便會向自己說:「我不再向他們說了!」導致親子關係更疏離。筆者希望家長們知道,孩子態度再差,朋輩拉力再大,父母始終是父母,對子女來說,他們的確是成長過程中的導航員。

一個微笑影響深遠

除了父母,朋友的角色也非常重要的,一句關心、一個微笑,對另一個人的成長可能起非常大的影響,假如你在上學,希望你也可以留意班上比較孤獨的同學,嘗試與他展開做朋友的第一步吧!或許這樣的好心能夠感染開去,避免再出現「阿明的故事」呢。

鄺俊宇
元朗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