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話題 - 陶傑

中環話題 - 陶傑

子女從小送去美國讀書,視乎這個小孩的DNA改組是否成功。
最常見的一種:UCLA畢業,金融經濟學士什麼的,在中環工作,年三十上下,一伙精英在IFC午膳,胸有朝陽,一看就知道是等待上位的一羣。
遲到的一位,一面拿着手機,半中英對話,坐下來之後還滔滔不絕在講電話,旁邊的人也不理會她,自己在交談。
他們的話題是飲食。十五分鐘之內,以壽司刺身的日本菜為經,泰國冬蔭功和東南亞美食為緯,其中夾雜着GrandHyatt這個酒店名字,閃爍了不下五六次。
「那一次,Headquarter一個鬼佬來了香港,他告訴我:YouChinesetalkaboutnothingbutfood,他說回紐約之後,會recommend我調去上海,哈哈哈!」
雖然留學美國,一口美腔英語,但中環新一代精英的英語,細聽下來,還是有許多香港化的本地特色,例如Headquarter,永遠不會加一個s,正如他們讀中學,Physics這一科,普遍叫做Physic。
食的話題,講得差不多了:「我同他講,Post我去Shanghai,我唔mind喎,aslongas不要超過三個月,我始終miss銅鑼灣那家和三昧多一點。上海和北京的美食無論多好,他們的日本菜始終不行。那些魚生放了多久?你信得過?」
「沒有日本人開的店嗎?」一個問。
「即使是日本人老闆,也可能是中國人假扮的呀。」另一個說,滿座嘻笑起來。
「復活節同boyfriend去了馬爾代夫回來,悶死了,沒得打golf,千祈不要去,不如觀瀾湖好了。」遲到那位準女強人的手機總算講完了,加入交談。
「但馬爾代夫的活龍蝦不錯呀,可以沙西米的。」對面的男仔沒好氣地回答。
然後大家談論起法國總統夫人布魯尼來,這下話題轉換,顯示他們的涵養。一個說:「佢好靚。」另一個附和:「真係呀,好索呀。」
這類人士,在講一部電影時,是不會說中文譯名的,例如《二百萬元奪命奇案》,他們會問:「有冇睇過NoCountry?」
二百萬元?教養一個小孩,在香港要花四百萬。眼前這批精英,十年後是六百萬人的管治者。你有綠卡或居英權?恭喜你,還是這一句:及早把小孩送離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