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CPI持續高企,2月份數據顯示出同比增幅為8.7%,高於1月份的7.1%,創下十年來最高每月升幅。對此,廣大市民都有不同的反應和認識,政府則表示要下決心壓抑物價過快增長和紓緩通脹。
應該看到,內地社會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當中物價體系雖然已有很大改變,但卻未有完全放開。譬如,國際燃油價格在猛漲,國內油價則只有小小變動;國際糧價在飆升,內地糧食價格則無太大反應。究竟是何種原因,讓內地的物價這麼「平穩」,其實這只不過是有政府的行政之手在干預,而財政補貼就是最常用的方法。於是,糧食產品補貼、煉油補貼等,全由國家「埋單」,還有許多其他配套規矩,如限制售價、限制出口,物價管理通常單列為政府的一大職能。
政府干預添後遺症
以農產品為例,如果價格上升,應該是農民受益,這是政府非常希望看到的,只不過物價的相互拉動,若化肥、農藥、飼料等各類農業相關的物資亦紛紛提價,農民的收入也是得不償失。再要考慮城市居民的範疇,倘若農產品價格提高,市民支出增加,卻令生活質素下降,於是,政府又只能限制價格,使出補貼一招以平抑售價。究竟在何處達至平衡,這個使商品價格改變而導致社會付出成本的課題,至今仍讓國人不願面對。於是,表面上物價波動不大,實際上和國際商品價格越行越遠。
國際接軌才是正確
要知道,內地已不是一個單純自給自足的社會,中國已融入世界,並在全球經濟的懷抱中生存。國際油價、各種資源類商品及糧食等,無一不和內地市場產生互動,並與全球經濟融為一體,如果不根本上解決物價的基本放開,政府的干預會是多麼艱辛。長遠而言,不開放物價也會產生許多後遺症。
可以這樣認為,內地多數商品價格長期在低位運行,是脫離國際價格體系的不正常現象。在人均收入早已有很大的增長,甚至在許多城市完全可以與國外媲美的新形勢下,近日更有些城市提出讓市民年收入升幅倍增的目標。既然如此,長痛不如短痛,盡快取消價格干預,進一步與國際接軌,或許這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