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幢廣州式騎樓建築分成四個評級<br>和昌大押變活化樣本

73幢廣州式騎樓建築分成四個評級
和昌大押變活化樣本

【本報訊】別具香港特色的廣州式騎樓建築,現時全港僅存73幢,市區重建局表示,會以它們的建築價值與文化意義分成四個評級,決定它們的命運,其中18幢外觀被大幅改動的騎樓建築,將面臨拆卸重建;倖存的舊樓會仿效灣仔和昌大押的模式進行活化賺錢。
記者:黃偉駿

市建局主席張震遠昨日表示,擴大保育廣州式騎樓建築,是回應特首曾蔭權去年施政報告保育戰前舊樓的政策方向,其中由4幢建築組成的灣仔和昌大押已成功活化為英式主題餐廳及生活品牌店,皇后大道東186至190號3幢舊樓也成功被市建局收購,正待活化。

其中18幢面臨拆卸

局方委託的本地與海外專家小組,根據建築特色、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將餘下66幢騎樓建築評為四大類別。
張表示,屬第一類的騎樓建築有20幢,文物價值最高,市建局會當作「發展項目」,根據法例賦予權力強行收購及活化。
屬第二類騎樓建築有16幢,則會按市場機制,由市建局按市價提出收購,若業主拒絕,則會游說業主長期出租予市建局。
獲評為第三類別的12幢騎樓建築,市建局會向業主提供資助進行復修,或由市建局代為復修,但業主需簽約承諾不能將物業隨便出售。獲評為最低級第四類別的18幢騎樓建築,大部份外觀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完全睇唔到係騎樓」。故市建局「一個仙」也不會投放進行保育。
張震遠表示,66幢戰前舊樓散落全港,以深水埗、旺角及灣仔等區較多,大部份是單幢業主,市建局會優先處理幾幢騎樓建築相連或位置相近的個案。

張震遠表示,和昌大押的騎樓露台及欄杆全部原裝保留,化身為英式主題餐廳。
黎樹雄攝

騎樓是南方獨特建築

廣州騎樓是中國南方獨特建築,糅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在19世紀末到戰後初期,形成了香港商業街主要風貌。至於市建局首幢成功活化的廣州騎樓灣仔和昌大押,前後花了5年半籌劃及復修,耗資約1,500萬元。

和昌大押小檔案

地址:灣仔莊士敦道60至66號

樓齡:建於1888年,至今120年樓齡

樓高及面積:3層高,總樓面面積近2萬平方呎

建築特色:廣州式騎樓建築,由四幢樓宇連成一體,下舖上居

活化後用途:地舖改為生活概念品牌店;1、2樓化身為現代英國菜主題餐廳

資料來源:市區重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