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持續腹痛、一夜大肚,不是怪胎轉世,而是患上克隆氏症。此病屬消化道炎症,發病率近年急升兩倍,患者會腹痛、腹瀉及大便出血,消化中的食物甚至經由皮膚、膀胱、陰道排出,腸胃科專科醫生指,克隆氏症患者日後患上迴腸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100倍,經常出現下腹痛及腹瀉的人士需要注意。
記者:張嘉雯
今年39歲王小姐兩年前開始患病,當初以為是腸胃炎,「痛到夜晚瞓覺嘅時候感覺到條腸郁得好緊要,好似有啲氣體走嚟走去咁。」她形容腹部在數天內脹至好似懷孕五、六個月,無法飲水和進食,求診證實出現腸塞。由於腸塞成因為腸道收窄,壓力太大,血液不流通,令腸壞死,一旦細菌入血,更會引致敗血症,治療的方法包括手術切除部份腸臟或使用類固醇紓緩發炎反應,王小姐選擇後者,康復後要一直服藥,預防復發。
腸胃科專科醫生姚志謙指,克隆氏症屬於慢性消化道炎症,多於迴腸末端發作,七成患者會感到右下腹反覆疼痛及腹瀉,部份人會生痱滋、大便出血和體重減輕,患者的結腸、小腸或胃部會發炎、充血及淋巴脹大,20至40歲是發病高危,患病原因不明,相信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而白種人的發病率則較高。
克隆氏症分炎症性、阻塞性及廔管性三大類,姚志謙解釋炎症性即腸道內壁發炎及潰損;阻塞性則是腸道發炎水腫及收縮痙攣,再產生慢性腸阻塞;最嚴重是廔管性,患者整層腸道壁發炎,形成廔管,「發炎嘅腸同其他部位打通咗,通去皮膚、膀胱或陰道,令皮膚不斷流膿,甚至喺膀胱、子宮、陰道排出糞便,好似失禁咁,要用成人紙尿片。」
迴腸癌風險高百倍
姚志謙解釋,克隆氏症患者因為腸道長期發炎,令細胞基因出現變化,患者比一般人患迴腸癌的風險高100倍,患大腸癌、直腸癌和結腸癌的比例,也分別高出1.9倍、1.4倍及2.5倍,故建議患病10年以上人士,每一至兩年要做一次檢查。
克隆氏症與其他腸道疾病分別
病症:克隆氏症
症狀:大便有血,病者會消瘦、右下腹持續疼痛,睡夢中也會痛醒,部份人腹部會在一至三周內慢慢脹大
病症:腸易激綜合症
症狀:由壓力或情緒誘發,會持續腹瀉、腸痛,但沒有大便出血,患者也不會消瘦,並非結構性問題
病症:一般腸胃炎
症狀:與感染過濾性病毒、細菌等有關,病者會有腹瀉及腸痛
資料來源:腸胃科專科醫生姚志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