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根究柢<br>全球食米庫存32年最低

查根究柢
全球食米庫存32年最低

國際米價今年暴升,泰國白米價格由1月每噸400美元(3,120港元)接近倍增至760美元(5,928港元),基本因素是供不應求情況日益嚴重,加上亞洲多國禁止食米出口,又有人囤積居奇,令米價進一步推高。

米商囤貨加速升勢

現時全球食米庫存量,是1976年以來最低,去年需求超出供應近200萬噸,今年預計增加至300萬噸。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中國、印度以至受惠於油價高企的尼日利亞,都因為人口和財富增加而多了吃米。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和都市化、澳洲旱災、中國雪災和越南植物疫災導致失收,以及部份農民改種生物燃料農作物,都影響了食米供應。
印度、埃及和柬埔寨等國家擔心食米短缺,會引起內亂以至糧荒,都禁止食米出口,巴基斯坦、中國和越南亦實施食米出口限制,令國際米價進一步推高。米商和農民見米價升不停,就囤積居奇,泰國一些農民更不惜賠錢毀約,等米價再高才賣。
全球最大食米入口國菲律賓近日大搜國內米倉,打擊囤積食米活動,但分析家認為,供不應求問題非短期可解決,泰國白米可能突破每噸1,000美元(7,800港元),米價升勢會持續至明年底。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