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政黨二次輪替 台灣民主趨成熟 - 黃天沂

探針:政黨二次輪替 台灣民主趨成熟 - 黃天沂

馬英九勝出台灣「總統」選舉,相信是很多人的意料中事,只是想不到可以狂勝對手二百多萬票。這個結局的最大意義,在於台灣順利實現政黨二次輪替,而隨着國親正式宣佈合併,以及台聯黨的泡沫化,台灣兩黨政治的格局更形鞏固。
台灣民主選舉從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時代,都強調本土意識,製造族群分裂。對於被民進黨歸類為「外省人」的馬英九而言,這次卻一舉打破李登輝在一九九六年當選「總統」時的得票紀錄,以強勢的姿態入主總統府。因此令人有理由相信,過去八年長期籠罩在台灣人民頭上的族群對立魔咒,已徹底得到解除。
這次「總統」選舉,民進黨何嘗不是故伎重施,頻頻打出一中牌、西藏牌,甚至綠卡牌,目的就是陷馬於賣台、親中的境地。選舉結果已證明,這幾個「爛牌」只能鞏固基本盤,卻無助吸引中間選民,甚至有評論認為它只為「謝蘇配」拉抬一至兩個百分點的選票。
民進黨操作選舉議題之所以不成功,原因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台灣選民日趨成熟。經過歷年來民主選舉的磨練,台灣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再不是盲目挺藍或挺綠,選民要的是政績,要的是政策「牛肉」,兩者民進黨都欠奉,而國民黨的馬蕭團隊則帶來了改變的希望。
二是國民黨的選戰技術日益嫻熟,一改以往給人的「不會選舉」的印象。在這次選舉過程中,國民黨既主打經濟牌,順應民意,又對民進黨的選舉議題採取了「人盯人」策略。

馬英九鞏固南部票源

首先,當民進黨打出「反一中市場」的議題,並在南台灣的一些農業大縣持續發酵時,馬蕭二人主動出擊,馬不停蹄在南部固票。選票開出後,馬蕭在雲林只輸給謝蘇一萬多票,而二○○四年總統選舉,連宋在此輸了八萬票之多;即使是阿扁的故鄉台南縣,民進黨的得票跌幅也達百分之七。
其次,西藏議題也是選情的最後關鍵。馬陣營搶先出手,在謝陣營操弄此議題之前,先是由馬英九發表措詞強硬的聲明,再是舉辦聲援西藏的祈福晚會,封住了民進黨的攻擊之門。

國民黨切入主流民意

再次,選前有傳聞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夏馨會為謝陣營站台,批馬綠卡有效,最後被證明只是虛驚一場。即使如此,國民黨的兩個危機處理應變小組:議題反應小組、「奧步」(茅招)應對小組,時刻都保持高度戒備,一收到有關民進黨的「奧步」情報,立即啓動應對機制,力保不會再次發生猶如二○○四年「兩顆子彈」的選前負面效應。
選舉已經塵埃落定,結果無疑也令台灣的政治版圖重新劃分,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治勢力此消彼長。過去八年,台灣選民給了民進黨有太多反省與改革的機會,但事與願違,選民始終看不到「和解共生」、「幸福經濟」、「台灣維新」的影子,整個社會反而在民進黨執政下繼續沉淪。民進黨執政不濟,連帶他所標榜的那套本土正義的選舉策略,也只能用來鞏固基本盤,無法開拓新票源。反觀國民黨蟄伏八年,經歷了一個痛定思痛的反思過程,越來越切入台灣的主流民意。繼去年底的立委選舉中,國民黨取得四分之三席位,這次馬英九又狂勝對手,都充份證明了這點。在台灣民意的高度期許下,國民黨將不會有太多的蜜月期,迅速收拾民進黨留下的爛攤子,重建台灣經濟已是迫在眉睫。
政治學大師杭廷頓有著名的「兩次輪替檢定說」(two-turn-overtest),即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必須以「政權經過兩次民主而和平的轉移」為基本要件。現在,政黨二次輪替已在台灣如預言般地出現,有理由相信台灣的民主發展,將在這個過程中漸趨成熟。

黃天沂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