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連線:按揭證券化自找麻煩 - Uncle Ray

中港連線:按揭證券化自找麻煩 - Uncle Ray

「次按」問題擾攘國際金融市場已有一段時間,其中最戲劇性的一幕,相信是美國投資銀行「BearStearns」的股價插水至約11美元。下跌速度之快,跟香港一些「莊家股」不遑多讓。想深一層,這其實是一個很令人費解的現象。
這次「次按」問題,由於「按揭債券」無人問津,債券價格大幅下跌,形成各大銀行需要大額撥備,然而按揭債券一般都有相關物業作抵押品,必要時,債券持有人可出售抵押品,補償損失。美國樓市由高位回落只有約百分之二、三十,為甚麼相關的債券可以跌至一文不值呢?

八百億鴻溝

這又引起筆者對把不動產債券化的一些回憶。大約在97年左右,物業市場興旺,當時任總曾引述所謂「顧問報告」,認為到2007年,香港的物業市場大約會有高達800億港幣貸款短缺,為了解決這問題,於是有需要成立HKMC(HongKongMortgageCorporation)。另外,亦希望能利用HKMC搞活香港按揭證券市場,打造香港成為中國按揭債券中心。
十年過去,按揭證券市場一直搞不起來,而HKMC除了替銀行承受一些比較高風險的按揭,賺取保費外,亦沒有甚麼搞作。800億港元的所謂「貸款」鴻溝,不外是鏡花水月而已。有一些投資工具如物業、古董等,由於流通量低,根本不適合證券化。

政府非萬能

投資銀行裏那些從美國「長春藤」畢業的高級人才,想盡辦法,只為了賺取可觀的花紅,早日退休。至於香港財金官員,侃侃而談市場失效(marketfailure),經常認為政府萬能,動輒成立一大堆如HKMC、旅發局等「半官方」機構,結果問題叢生,自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