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食米要知米貴,以泰國米為主的國際米價,一日內瘋狂急升30%至每公噸760美元(約5,900港元),有本地米商透露,每公噸米價將升至近1,000美元(約7,800港元)。白米零售價月內料增一兩成,超市也稱米價「有壓力」,不排除將加價;飲食界預料食肆的白飯隨時每碗加價1元,粥粉麵飯都齊齊漲價,市民生活百上加斤。
目前「唔嗅米氣」的港人雖日多,但米飯仍是本港主要食糧,資料顯示本港去年進口食米達33.2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年進食48公斤米;本港90.9%的進口米來自泰國,其次為中國、澳洲;約80%進口泰國米為絲苗米,味道較香甜。
泰國米價一日升三成
泰國為全球最大白米出口國,路透社指出泰國米上周四報價達每噸760美元,較前一天每噸580美元突升約30%;本地大型白米進口商李豐年稱,部份泰國米近日更升至每噸接近1,000美元:「係前所未有咁瘋狂加價。」他說早於數月前已預料白米加價:「之前已經知泰國、越南等稻米失收,而且泰銖又不斷升值。」
因米商習慣儲備三、四個月貨,他說白米零售價現未必即時急升,但會慢慢調升,料約兩個月會加價一兩成:「唔會完全轉嫁消費者。」
隨着港人食米量減,資料顯示政府食米儲備量已由98年前的每年45,000公噸,減至去年的13,800公噸,足夠市民15天食量。李豐年說,一般四人家庭每月消耗一包5公斤米,現約售30至40元,若加價最多會加6至8元:「平均一日兩毫子。」但他說白米是基本食糧,加價會帶來較大心理壓力:「一諗起白米加價,始終都會心慌一慌。」
他又料米價仍會上調,而且中國、澳洲白米也有加價,但加幅較輕微:「唔係話轉食其他米就得。」
記者昨於部份超市未發現有泰國米即時加價,金鳳泰國香米兩公斤售26.9元、御品皇泰國香米5公斤售34.9元等;但百佳超市發言人稱,會盡量穩定米價,但來貨價不斷上升,「米價真係有啲壓力。」惠康超級市場方面日前也稱不排除未來數月加米價。
「食肆承受壓力最大。」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稱,雞蛋、油、麵粉等食材價格已不斷飆升,白米加價是百上加斤,現時一碗白飯約賣5至10元,料一兩個月內需加1元。他又說,內地農作物等因雪災失收,料5、6月才回復正常:「仲要捱多陣,希望到時有曙光。」
尖沙嘴食肆「輕鬆一下」負責人黃小姐說,店內有售白飯、米粉、粥等,米價升會帶來加價壓力,因成本近月已大幅漲30%,每款食物已加價一至兩元,客人初期曾投訴,但近來已接受:「市民都明白搵食艱難嘅。」
學者呼籲消委會監察
若有市民趁未加價「糴米」入貨,李豐年說白米可儲存約一兩年,但須放入密封器皿,並存放陰凉處。政府發言人表示,正密切關注米價上升,及對市民帶來的影響。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關焯照說,白米加價對民生一定有影響,若其他食材持續加價,食肆有經營壓力。他又說米商、超市等多會儲備白米,預料零售價不會即時調升,促請消委會監察防止有人提早加價趁火打劫。
話你知:食米市場03年才開放
以往食米為本港主要食糧,港府為確保食米供應穩定,於1955年起實施食米管制,只有具一定財力的米商才可申請為註冊食米進口商,進口商的數目限制在20至40個,各進口商獲分配食米進口配額,但進口商同時有責任共同維持足夠市民食用一段時間的食米儲備。直至2003年,政府開放食米市場,加強競爭,任何商號都可申請註冊為食米進口商,配額也取消,食米進口數量由市場需求決定,但各進口商仍須共同維持足夠市民食用15天的食米儲備。
你的意見?
●粥粉麵飯都漲價,你有何省錢妙計?
●你認為政府現階段應該實施甚麼措施應付通脹?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