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服務變成社交網絡?

電郵服務變成社交網絡?

叱咤一時的科網界巨擘有感高峯期漸過,為了鞏固網上廣告收入,於是收購一家剛起步、但服務有潛力成為未來大趨勢的小公司。這個故事又再重演。
10年前,微軟(Microsoft)吞併創立電郵服務的Hotmail,視之為互聯網年代不可或缺的服務,務求藉此提升網頁瀏覽次數,從而為微軟旗下網站帶來更多廣告。今年3月,掙扎中的美國在線(AOL)斥資8.5億美元,奪得前途一片光明的小型社交網站Bebo。

社交網絡賺錢能力弱

這兩宗發生在不同年代的交易,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如意算盤只打響了一半。當年的電郵,到今天的社交網站,毫無疑問是不少互聯網用戶最常用的服務。不過,單靠電郵或社交網絡能否成為一盤賺大錢的生意,則是另一回事。
電郵服務便未算有利可圖的生意。無可否認,Google、微軟、雅虎(Yahoo!)、AOL及其他電郵服務供應商的電郵網站都有廣告,但談不上是大生意。他們之所以願意繼續提供服務,因為營運成本有限,卻可在用戶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吸引他們瀏覽廣告效益更強的網頁。社交網站的形勢大同小異,互聯網巨擘和大型媒體公司抬高了MySpace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潛在價值,可是不等同他們一定可以帶來豐厚利潤。Google其中一位創辦人布林(SergeyBrin)最近承認,整體而言,該公司旗下社交網絡的賺錢能力未如預期般理想。
顧問公司ForresterResearch的CharleneLi說:「未來的社交網絡就像空氣一樣,是我們隨時隨地都需要的東西。」然而,到時或毋須專程登入Facebook去分享朋友最新上載的訊息,取而代之是這些新訊息會直接傳到大家的電子郵箱、RSSReader或即時通訊(instantmessenger)。

電郵具社交網絡基礎

如今社交網站不便之處,就是未有對外開放,上網常客需要在不同網站開設賬戶。電郵服務起步初期,各網站也自築圍牆,目前的Facebook亦一樣,其後才把圍牆拆走。即時通訊亦正逐步開放。至於社交網站的革命才剛剛展開,部份業界人士正組織一個「數據轉移小組」(dataportabilityworkgroup),讓用戶把朋友名單和其他資料「攜帶」到其他網站。另一批業界人士則推動一個名為「OpenID」的計劃,設立一個單一登入系統,使到用戶可登入所有支援OpenID的網站。
社交網絡得以加快開放,一定程度上要多謝電郵的普及化。從技術層面論,電郵屬上一代產物,但Google、雅虎、微軟和其他公司如今意識到,他們其實已具備設立社交網絡的完善基礎,那就是電郵中的通訊錄、收件箱和日曆管理。
開放電郵源碼軟件Thunderbird管理人艾殊勒說,電郵其實是最重要的社交網絡。社交網絡未來將隨處可見,但最終會功成身退。
2008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