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131日<br>奧運專版:迎接奧運乒乓球賽 北大拆民主三角地

倒數131日
奧運專版:迎接奧運乒乓球賽 北大拆民主三角地

若不是特意來找,可能不會察覺眼前這塊小小的三角形草坪,就是北京大學著名的三角地。這裏曾被譽為北大精神的象徵、思想激盪的陣地、歷次運動的見證,現在卻被「整頓」得亁亁淨淨。因為奧運乒乓球賽,北大校方去年底把三角地的佈告欄拆掉,引起一陣爭議。作為中國新一代的社會精英,有北大畢業生質疑,這年頭壓倒一切的穩定,把開放和包容也壓倒了。 本報記者

中國主辦奧運的百年夢想,在他們這一代實現。他們理應興奮、雀躍,為自己適逢其會,為自己趕上國家崛起的機遇而慶幸。不過,04年在北大畢業的閰靖靖卻有別的想法。
用內地的說法,82年出生的閰靖靖屬於「80後」的一代。「89年後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過程中,對政治的關注一直被壓抑。」九十年代初她的表哥念初中,連幾個同學聚在一起包餃子,都可以引起師長關注,懷疑他們在組織甚麼。踏入千禧年新世紀,閰靖靖入讀北大,那時的三角地佈告欄,已盡是托福班、考試槍手等廣告的天下。

所以,當來到香港升學的閰靖靖最初聽到三角地佈告欄被拆,她的反應跟很多北大生一樣,都覺得沒甚麼大不了。香港「保星衞后」的本土運動卻觸動了她的神經,她寫了一篇「悼文」投到香港的報章,記述三角地這小小的地方,如何作為中國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就在那幾塊佈告欄前,有多少經歷過文革的人,如我父母一般,曾經在1966年千里迢迢地從全國各地趕往北京,抄回北大三角地的大字報帶回家鄉傳閱?有多少經歷過六四的人,在同樣的地點做同樣的事情,只為心中難以平息的火燄?我這一代的北大學生,又有多少人曾經執着地在嘈雜的三角地支撐起各自社團的海報,尋覓志同道合的學友?」

閰靖靖:「不想放棄的是它代表的開放、包容、人文思想、對社會的關懷」

閰靖靖想起,一個6月3日的晚上,她在三角地旁聽學長講起89年六四事件,「那是我第一次聽一個北京人、一個當事人講這件事。」她認為,傳承北大精神的三角地儘管早已名存實亡,卻不能棄守,「不想放棄的是它代表的開放、包容、人文思想、對社會的關懷。」
大部份80後的北大生卻是「務實」,北大清拆三角地,校外反應比校內強烈。閰靖靖的學弟、北大物理系博士生李奇特認為,三角地已不是言論自由的標誌,今次清拆除了程序上缺乏廣泛諮詢外,問題不大,「同輩算是比較現實,上一代的一撮人則比較理想化。」

李奇特:「同輩算是比較現實,上一代的一撮人則比較理想化」

北大計算機系碩士生褚一民上網才知道三角地海報欄被拆,「再過幾屆人,對它就更陌生了。」可以想像,開始進大學的「90後」,對那段歷史將是無知無覺。
現在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生的閰靖靖說,來港後沒了在內地所受的約束,令她反思很多問題,例如穩定壓倒一切會扼殺社會活力,「也不應由政府來界定甚麼叫穩定,政府認為不方便管理就是不穩定。」
新一代的「三角地」其實已移植網絡中。面對GreatFireWall(防火長城,即政府網絡過濾系統,用以監測及阻止內地網民瀏覽「問題」網站),內地網民發明了一套翻牆方法,討論敏感話題會用特別代號,像「六四」就是「八乘八」或「7×9+1」。閰靖靖說,她經常上的一個內地網站,每有反對奧運的討論都會被刪,早前就有一個「慶祝奧運早日閉幕」討論小組被解散。網站管理人解釋,因為討論內容影響網站的「營運安全」,還為此向網民致歉。
作為「非政治化」的一代,閰靖靖卻不認同中國官方有關奧運非政治化的說法,「中國政府本來就在『奧運政治化』中獲益。」她認為,中國主辦奧運,向世人展示光輝燦爛的大國形象,雪洗積貧積弱的百年屈辱,本身就是「政治化」的行為;只是當別人質疑這種光輝燦爛的形象時,才搬出奧運非政治化的擋箭牌。

褚一民:「再過幾屆人,對它就更陌生了」

話你知:六四前貼滿大字報

三角地位於北大校園中心地帶,幾十年間歷經政治風雲,成為民主、自由與北大精神的象徵。八十年代初學生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候選人在三角地前發表政綱;八十年代中北大上演中國首場行為藝術,幾個年輕人爬上三角地旁的食堂脫衣服。89年六四前,那裏貼滿大字報,聲援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九十年代以後,商業廣告卻逐漸入侵三角地。
今年八月,北京奧運的乒乓球賽事將在北大新建的體育館舉行;奧運最後一個項目馬拉松的部份跑道,也將經過北大校園。去年十一月,校方以整頓校園為由,清拆三角地佈告欄,裝上鐵柵,還表示會設置電子螢幕,供學生團體發佈消息,但所有資訊都要經校方審批。

北大校園的三角地佈告欄已被拆,並圍上鐵欄柵。

89年4月北大三角地貼出聲援學生的大字報。資料圖片

89年6月北大學生聚集校園支持六四運動。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