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馬英九君子執政的困局與時機 - 陶傑

星期天休息:馬英九君子執政的困局與時機 - 陶傑

馬英九勝選,台灣民情亢奮,充滿希望,連呼吸一口空氣也有甜甜的感覺,許多人現實地猜測此一「蜜月期」會有多長。
馬英九之當選,在中國的歷史上純屬異數。第一是民選總統,不由帝皇家族世襲;第二是君子執政,好人當選,令人狐疑,在一個以詭詐嫉恨為主流的中國醬缸社會,如此清流,可以生存多久。
中國的政治逐賢納惡、汰精存蕪,劣幣驅逐良幣,幹政治這一行的人,不陰險惡毒,不可能鞏固權力而生存。即使是所謂「明君」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以暴力和詭詐的手段奪權。在中國人的政治傳統裏,馬英九屬於「賢臣」這個品種,與明代的楊繼盛、于謙、海瑞同一系統,這個品種的人才,仁儒烈德,日月精忠,空有抱負,鬥不過邪惡,最後必然成為犧牲品。
馬英九會不會成為曠古的例外?台灣步入西方的議會民主,台灣民風純樸,很有人情味,國民用選票把一個好人捧上台,就是對中國三千年黑暗帝皇史的一場抗議和顛覆,讓君子治國,本身就是相當決絕的「去中國化」,令人欽佩。譬如馬英九勝選,馬上提出「感恩」和「謙卑」,在華人的政治現實中,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標榜「清廉執政」,以馬先生的品格和修養,也很少人懷疑他會做不到。

但治國畢竟不靠純樸與清廉,而在於面對挑戰的意志和能力。滿清一代,最清廉的皇帝是道光,也是一位以清廉儉德著稱的大好人,在位三十年:「衣非三澣不易。宮中用款,歲不逾二十萬,內務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飢欲死』狀。頌之者謂其儉德實三代下第一人,雖漢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道光以節儉為天下倡,但面對十九世紀中葉瞬息萬變的世界,特別是環伺的帝國主義外敵,道光毫無經驗,最為關鍵者,是手下無人,優柔寡斷,又缺乏一個英明的首相。明朝的萬曆皇帝極度昏庸,但手下有一個張居正卻很有辦事能力。道光皇帝心地很好,頭腦簡單,這樣的人,容易受巧言馬屁蒙蔽,結果還挑了一個更柔弱的繼任人咸豐,幾乎斷送了江山。
清廉固然重要,但不是領袖唯一的條件。道光的先祖康熙,諭旨訓示地方官:「做清官固是好,固是難得,但恐清而刻,人便不能相安。又做官亦有體,一切犒賞應酬,均不能免。不能做得些事,徒說清官亦有何益?」馬英九先生領導的台灣,與滿清的中國迥異,因為今日的台灣有民主。民意表達得很清楚,希望他可以振興經濟,不要追逐台獨的夢幻。但振興經濟又要向大陸開放,而大陸向台灣輸送市場的好處和利益,眾所周知,絕對不會「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也就是不會有免費午餐。中國大陸的市場在外,不需要台灣,台灣卻很需要大陸,這就是馬英九先天不足的處境困局。所謂「七月實現三通」,如果以目前的環境一成不變,對岸怎會如願開放三通,免費給馬英九送大禮?未免太過天真。
金庸的小說中描畫了各樣領袖,《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與馬英九有幾分相同。張無忌也是一個好人,在元末的亂世,統領群雄,成為明教教主,一介君子,卻在趙敏和周芷若之間取捨不定,對女人的九竅心腸相知不多。武俠小說的世界以虛構為主,但金庸說出了人情世故的中國政治現實。
君子治國,西方的實例許多,美國的羅斯福,英國戰後工黨的首相艾德禮,都是君子治國的典範。海外華人包括絕大多數香港人,都希望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成功,台海長久維持和平,讓台灣有足夠的時間癒合民進黨挑起的省籍仇恨,並打破中國帝皇政治的宿命,證明一個現代文明的華人社會,可以由君子促成,而不是小人奸佞老鼠蟑螂橫行的一個陰暗邪穢的所在。在這方面,馬英九最強大的本錢是民主。台灣的人才很多,感恩和謙卑,如果能做到,馬英九會成為外柔內剛的一位優秀領袖,但願天佑台灣,令孤懸海外的這個華人聚居的悲情小島,以自己的意志和意願,建立一個長久的安樂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