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石麟電影《清宮秘史》的劇本,出自姚克。兩人屬同期文人,三十年代在上海冒起,朱在電影界,姚在話劇圈。姚的四幕歷史劇《清宮怨》,很受歡迎,在淪陷下的上海連演三個月。後來的電影劇本即據之改編而成。
到了一九六七年姚文元、戚本禹等對《清宮秘史》大張撻伐時,朱石麟來不及反應就一命嗚呼,剩下姚克孤軍作戰。他在當年五月號的《明報月刊》發表一篇自白,反駁黨官文棍的種種指責,寫得洋洋灑灑,很能表現個人的學識涵養,他後來將有關文章輯錄,連同《清》片的攝製劇本以及他的說明,在該年年底出版。
細讀姚的自白,倒發現一個奇怪現象,他為自己辯護,說得鏗鏘有力,但沒有為朱石麟說過一句好話,反而對朱多所貶抑。本來應患難與共而朱又已離世的時刻,姚未免欠缺厚道。這引起我很大的好奇,有關人等都已作古,現在只能在字裏行間尋找線索。
看來朱、姚在電影拍攝時,意見分歧很大,朱是導演,姚奈何不得,於是趁這次機會表達不滿。例如出於票房考慮,朱安插演珍妃的周璇在片中唱了一闋小調,姚很不以為然,因為晚清時還未有這樣的歌曲。這些批評大致還在藝術手法的層次。
更令人奇怪的是涉及政治的批評。《清宮秘史》被指斥得最嚴重的,是歌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污衊義和團、包容外國侵略,片中與此有關的情節,姚克說基本上出自朱石麟之手,不是他的原意,也不在原劇本之中。換言之,政治帳不能算到他頭上來,要算的話請找朱石麟。
向來溫和厚重的姚克,何以如此表現呢?我估計是因為他所得待遇太不公平。姚只是《清》片的編劇,卻被罵得狗血淋頭,既成了「堅持反革命立場的反動文人」,又「積極為英、美帝國主義和買辦資產階級效勞」,還「不斷寫點反動的、黃色的劇本」。朱才是導演,但上綱上線的批鬥中竟無一字針對他,香港左派還成立了治喪委員會,由時任新華社社長的梁威林領頭。姚大抵氣憤難平,忍不住就燃起了一場文人硝煙。(清宮秘史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