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有名有份,就如大婆在二奶面前,說話也大聲一點。世人也總愛為人立名,也總對有外號的另眼相看。
跑江湖的惹不到別人有興趣為他起個外號,也確實枉混一趟了。林沖外號豹子頭,李永達外號高達,讓看熱鬧的人看得更起勁,令我最聽得礙耳的是媒體或公關刻意策劃出來的名堂,例如,好端端一個出道發片量年紀年資都不算多不夠大的陶喆,無端得了一個台灣樂壇教父之稱,叫他教父,格格不入之餘更害了他清純活力的形象,更不知他本人有沒有因教父之名而背負了不必要的壓力,影響了創作的空間,所以叫了一陣子,台灣樂壇教父之名還是回歸給原來的羅大佑。當年外號香港西城秀樹的何家勁便沒有這好運。
名不正,或名本身也能害人不淺。慕容復,自少便給父親慕容博以復國之名為做人目標,再有以彼之道還彼之身的外號,否則沒有這種壓力與自傲,人可能不會漸漸走火成魔。那還不夠傷,傷在從沒有跟喬峰交過手,江湖中人已為名而名,北喬峰南慕容齊名,彷彿北有了喬峰,南沒有一個對等的,就不能滿足愛看人鬥爭的心理,怪不得喬峰有感於慕容復的失德敗行教訓他一頓後,大歎與你齊名是我的恥辱。而喬峰自己,又何嘗不是因為一個喬字與蕭字之差而悲劇收場。哥前哥後三分險,另外那七分險,來自當事人的心,有否因背着別人起的名,而失去了平常心,走不愛走不該走的路。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