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路第2場」之後,英國傳媒鋪天蓋頂的專欄分析散滿全國,一如政府高官開會,反對派、支持派和溫和派各持己見,論點不一;惟有一點可以肯定,卡比路的未來規劃已大致成形,且可變空間着實不多。
有英國行為學家接受《衞報》訪時指,卡比路的指手劃腳、不安面容顯示了他絕不滿意賽果,賽後只是「謊謊」而談;姑勿論他們是否忽略了意大利人是天生動作多多的民族,卡比路仍言:「高興看見球隊流暢地演繹了兩種不同戰術。」這句起碼有7分真。今天的國際友賽已不可能90分鐘打真軍,讓我們以英格蘭兩場上半場陣式,透視卡比路的組軍大綱。
朗尼配中場謝拉特
明顯地,英格蘭沿用當今歐洲主流的4-2-3-1作基本,體現意式戰術中「控球比速度更關鍵」的理念。這也是卡比路藍圖中的重要一環。下半場,球隊改以4-4-2出擊,相信是他口中的「第2套」應變,換言之亦即是就臨場變化而準備的對策而已。
「心中已有清晰的骨幹成員。」卡比路此言非虛,核心是箭頭朗尼、中場自由人謝拉特,以及「侵略者」祖高爾,再配以兩名中場清道伕(今場是巴利和夏格維斯)聯繫3線。值得一提,謝拉特的角色較球會時吃重,覆蓋面更大,暗示了「雙特」問題已不再困擾。
正方評價是:「英格蘭的邊路攻勢,較倫敦最熙來攘往的皮卡廸利大道還繁忙。」反方自嘲:「巧婦難為無米炊,再厲害的魔術師,也不能把空氣變鈔票。」但說得最妙該是:「慢,慢,快,總好過之前沉悶兼乏味。」也就是卡比路對英軍的要求,亦是詠春技法中「黐手」的精粹所在。文:阿呢斯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