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周六烏克蘭補給船翻沉至昨日進入第5日,搜救工作有突破性發展,蛙人成功由船艙內撈出兩具船員屍體。不過,救援人員越深入船艙遇到的風險越大,兩名消防蛙人在搜救行動中,先後被沉船船艙的浮游物纏住供氣喉管及上水過速引致減壓症,險告殉職。執行救援行動的部門表示,當局在安全情況下會盡力搜救,直至整艘沉船升上水面為止。
7獲救船員往認屍
前日傍晚6時半,廣州打撈局的蛙人在撞船的大嶼山對開水域海底摸黑搜索,終於在翻轉於海床的沉船中找到門上刻有英文字「RESTKICTEBAREA」的休息室,蛙人隨即透過水底對講機與水面人員聯絡,確認是休息室的艙門後即綁上導繩定位,然後拉着另一端繩頭返回水面,讓消防蛙人稍後沿繩索落水搜索。
消防蛙人於當晚11時30分落水,於昨凌晨零時59分終在沉船的輔助機房發現第一具屍體;至凌晨2時20分,再在相隔兩間房的更衣室找到第二具屍體。凌晨4時半,兩具屍體由水警運送上岸,仵工於清晨5時將屍體移送葵涌殮房,其後再安排沉船意外當日獲救的7名船員進行認屍及提供資料。
搜救人員昨日在天陰有雨及大霧大浪的情況下,繼續在現場海面工作,中午12時許,兩名蛙人在水底一度遇險,其中一人被浮游物纏住供氣喉管,另一人則因上水過速引致減壓病,幸終告無礙。
港島離島及海務總區消防總長周榮德稱,根據沉船船東所指,補給船共有32間大小不一的房間,分佈在不同樓層,現時搜索隊只搜索了主甲板上5間房,隨着不斷深入其他房間及樓層,相信風險會繼續增加。他說:「我們會盡能力做,要評估安全,不影響蛙人生命安全。」往後除搜索工作外,亦會清除沉船通道上雜物,令行動更安全順暢。
進度須視潮水轉變
他又指出,現瑒水流轉變得很快,增加搜救困難,蛙人要待水流轉定才能工作,根據過去數日經驗,每日水流轉弱的時間少至十多分鐘,最長亦不超過兩小時。在事發至昨日下午4時,消防蛙人已進行了32次水底搜索行動,未來日子計劃每日落水4次,但進度還得視乎潮水轉變狀況。
海事處處長譚百樂補充,現場很黑、很窄及海水很混濁,蛙人曾經敲打窗門但未獲回應;補給船翻沉在37米深水底,要3,000噸的力才可以拉動。他預料稍後來港協助打撈的廣州打撈船「華天龍」號,搜救工作須持續7至10日。
沉船搜救行動示意圖
沉船搜救時序表
22/3(上周六):烏克蘭補給船在大嶼山海面被中國貨船撞沉,18名船員被困船艙
23/3(周日):廣州打撈局派出「南天馬」號打撈船,到港協助搜救工作
24/3(周一):將原來拖船計劃改為將沉船吊走,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打撈船將來港協助
25/3(周二):蛙人確定翻轉沉船船艙位置,並綁上導繩與海面打撈船相連,方便其他蛙人沿繩搜索
26/3(周三):蛙人在船艙先後尋獲兩具屍體;搜救行動期間,兩名蛙人一度遇險須進行減壓治理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特稿:深潛返回岸上須水中減壓
「蛙人越深入船艙,風險越大。」兩名蛙人昨日在沉船搜救行動中遇險,其中一人遭浮游物纏住供氣喉管,以致逾時留在水底,需要另一蛙人替他清除浮游物將他救出,並須在水中減壓達50分鐘才能上岸;另一遇險蛙人則在返回水面後嘔吐疑患減壓症,須急送往減壓艙治療,兩人慶幸無礙走出鬼門關。
本身是輪機及造船工程師的香港潛水訓練學院院長李健光指出,減壓病(俗稱「潛水夫病」:DecompressionIllness),是潛水員在水中逗留過長時間後會遇見的問題;其實潛水深度與潛水員在海底可逗留時間成反比,潛水員不可在水底逗留超過20分鐘。
氮泡阻礙血液循環
若是潛入30多米深海底,一般情況下潛水員上水時須先在5米水深處停留休息減壓;若潛水員迅速由深水處升上水面,可能會患上減壓病。
他補充,潛水員在水中休息時,是要讓潛水員慢慢將吸入體內的氮氣呼出,因為當潛水員升上水面時,隨着壓力下降會使溶在血液的氮氣釋放,其間氮氣可能產生氣泡(即氮泡),氮泡會隨血液流遍身體,可能引致血管栓塞,阻礙血液循環,造成身體缺氧,嚴重更有生命危險,這就是減壓病的致命原因。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