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馬英九在台灣總統選舉中狂勝220萬票,對台北、華府、北京三角關係的衝擊開始浮現,美國正把施壓對象由台北轉向北京,重整針對國民黨與共產黨新關係的台海政策。美國國務院負責台灣事務的官員前日在公開演講中,提出對台海關係的五大期待,包括美台關係回到正軌、台灣強化軍事防衞、北京降低對台軍事威脅、北京放鬆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打壓以及兩岸展開實質對話。中國組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美中政策基金會(TheUS-ChinaPolicyFoundation)前日舉行研討會,美國國務院東亞局台灣協調處處長史伯明(DouglasSpelman)與會,並就台灣大選後美國政府的台海政策發表演講。
史伯明表示,很高興看到台灣舉行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美國政府期盼與馬英九共事,未來幾個月對台海兩岸有五個期待的目標。第一,美國期待改善美、台雙邊關係,建立更好的互動,讓雙方關係回到正軌,馬英九已表達了相同的希望,而互信是他個人優先目標之一。
第二,美國期待協助台灣強化軍事防衞。美國一向認為強大的台灣有助於台海和平,有助於增強台灣的信心,也有助於強化兩岸互動。
第三,美國期待北京當局把握機會降低對台灣的軍事威脅。過去幾年,中國以「防獨」為由,在台灣對岸不斷增強軍事力量。現在有個走穩健路線的馬英九,中國在軍事上作法也應相對調整。
第四,美國繼續支持台灣參與不以主權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期待北京也能在國際上放鬆對台灣的打壓。
第五,美國期待台海兩岸早日展開實質對話,並取得實質進展。美國不做調停人,但願盡最大可能鼓勵兩岸對話。
五大期待存警告訊息
史伯明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師從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曾擔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據中央社報道,史伯明的演講是代表官方立場,也是美國在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第一次完整表述對台海兩岸的期待。
即將卸任的台灣總統陳水扁近年頻頻試探中美的底線,被美國視為「麻煩製造者」,而馬英九強調他是和平締造者。台灣政論家、《新新聞》周刊總主筆南方朔認為,史伯明的五大期待其實是一石多鳥,向北京施壓的同時,也挑動台海兩岸、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神經,也在警告台灣,北京的敵意猶存,台灣應該向美國購入更多軍火、強化防衞。
台灣問題歷來都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心所在,最經典的莫過於1950年韓戰爆發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將台灣形容為「不沉的航空母艦」。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北京取代台北在聯合國的席位,1979年,美國又改與北京建交,令美台關係陷入低谷,但美國仍堅守協防台灣的承諾。
胡錦濤與布殊通電話
南方朔稱,國共兩黨在2005年恢復交往時,美國感到很Beaten(受打擊)。美國雖然不滿陳水扁製造麻煩、逼美攤牌,但也不想國共關係走得太近,失去台灣這個制衡中國的重要槓桿。反而,國共兩黨已有溝通管道,北京可以冷處理馬英九當選總統,以免刺激美台民眾。
馬英九在2005年7月當選國民黨主席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當日就發出賀電,期待兩黨共同推動兩岸關係,而馬英九也覆電致謝。但馬英九今次當選總統,北京國台辦發言人李維一只表示注意到選舉結果,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大家共同為此而努力」。內地學者稱,北京低調處理,一來是要繼續觀察馬的言行,二來是防範馬就職之前節外生枝。
而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RichardBush)在美中政策基金會舉行的研討會上演講時表示,雖然國民黨前主席連戰2005年訪問北京時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簽訂的協議,內容與馬英九的主張有重叠之處,「但馬英九不是連戰,他有自己想法」,要實質推動兩岸關係,兩邊都須取得內部共識。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昨晚應約同美國總統布殊通電話時,已就美方的期待作出回應。他向美方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希望中美雙方繼續為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共同努力。
陳水扁執政八年與美國的爭拗
02年8月:陳水扁首次提出「一邊一國」論,美國聲明不支持台獨
03年9月:陳水扁公佈「2006年催生台灣新憲法」主張,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反駁
03年12月:陳水扁提出進行「防禦性公投」,美方指出不需要
06年1月:陳水扁提出廢除國家統一委員會和國統綱領,美台關係陷谷底
07年6月:陳水扁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美國反對
07年7月:不滿「入聯公投」,美方停止F-16戰機採購案
07年8月:陳水扁過境美國往中美洲訪問,美方只准其專機在阿拉斯加加油50分鐘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