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換肝之父」之稱的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講座教授范上達有份參與的學術論文出錯。范上達等學者去年底向一本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申請刊登文章,被指重複使用一張以往曾用過的圖片,期刊方面懷疑文章造假,禁止他們未來五年發表文章。有學者形容懲罰非常嚴重及罕見,類似懲罰以往通常針對操守有問題人士。記者:陳沛冰、張嘉雯
范上達接受本報查詢時承認事件,但強調是不小心出錯。他指,該研究主要由一名博士後研究生負責,是論文的「首名作者」(Firstoffer),參與研究者包括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兼外科學系教授潘冬平及外地學者,他本人負責監督整項研究及最後審核文章。他們去年底向腸胃肝臟科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申請刊登文章時被拒。
強調是研究生不小心
范表示,該博士後研究生當時同時處理兩至三個研究項目,因電腦存儲不同檔案及圖片,「將啲相搬嚟搬去時,一時大意搞錯咗」,將一張他們曾於06年在另一醫學雜誌《ClinicalCancerResearch》發表文章內的圖片,放入今次文章中。出事圖片是一張未經治療的癌細胞圖片,與其他未經治療的癌細胞圖片很相似,令該研究生不小心重複使用。
范上達強調,除了該圖片,文章所有研究內容及數據真確無誤,絕無抄襲,「我哋一年發表好多文章,冇理由亦都冇需要造假。」
對於被《Gastroenterology》禁止刊登文章五年,范表示感到可惜,曾向該期刊解釋出錯原因,但不被接受,他不會再上訴。事件中所有研究人員包括他本人亦需負責。事件「唔多唔少」影響曾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以及潘冬平的國際聲望。他已告誡該博士後研究生,日後要小心。
議員憂損港大公信力
研究隊伍已刪去文章的有關圖片,審核後再將文章送交另一本雜誌。由於文章尚未刊登,范上達不允透露內容。
有港大教授表示,被禁止刊登文章五年非常罕見及嚴重,外國曾有例子,有醫學期刊認為研究人員操守有問題,去信有關人員的院長要求徹查事件,調查結果多數是有關研究「擺明呃人」。
港大醫學院發言人表示,仍在了解及跟進事件,教員在醫學期刊刊登文章次數,是升職其中一個考慮因素,但相信與事件無關,任何情況下教員應堅守研究操守。港大副校長兼醫學院講座教授譚廣亨說,尚未了解事件,但對范上達絕對信任。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擔心事件會影響港大的公信力,令人歧視港大申請刊登的文章。
做研究鬥快「睇唔清楚冇辦法」
【本報訊】由於研究成果對醫學界及個人發展均有重大影響,科學家完成研究後,一般會小心核對內容,確保與過往曾刊登的研究沒有重複。有大學科研人員稱,范上達作為首席研究員,在此程序上責無旁貸。但亦有行內人表示,不少研究人員兼任醫療職務,工作極繁忙,研究由完成至刊登,涉及人為因素,過程繁複。
「交咗都唔知得唔得」
有科研人員稱,重複刊登的問題「唔應該有」,「通常出過都會記得,唔會出番同上次一樣(圖片),但亦都有可能有幾個人一齊做研究,未必可以樣樣都睇晒。」
從事細菌及病毒研究的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副總監何栢良則稱,一般醫學期刊接受文章後,會要求研究隊伍簽署同意書,確認所有資料均由隊伍提供,若部份資料曾經公開,需作說明,不得同時向其他機構提交。「有時你交咗,都唔知得唔得,等佢reject(拒絕)都等成年,hold(約束)住你畀唔到其他人,做研究最緊要快,因為全世界可能有十幾組人一齊做緊同一樣研究,如果等吓等吓畀人哋出咗先,就白費心機。」
有大學教授表示,研究結果直接影響教員升遷,對履歷亦有影響,但小心之餘只能量力而為,「一年出成四、五十張紙,有時睇唔清楚亦冇辦法。」
話你知:腸胃肝臟科最權威期刊
《Gastroenterology》是腸胃肝臟科最權威的醫學學術期刊。醫學界設有國際性組織,負責評核醫學雜誌被引用次數,並將醫學雜誌排名,被引用次數越多,分數及排名越高。只有少數雜誌獲10分或以上,《Gastroenterology》獲得12分。該學術期刊審批過程嚴謹,會將申請刊登的學術論文先交給兩名行內權威專家審核,期刊又設共數十人的編輯委員會,每周定期召開會議,逐一審核研究論文。
你的意見?
●你認為事件會否損害港大信譽?
●范上達應為今次事件負上多大責任?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