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華白海豚是本港海域生物的重要象徵,但海豚生態環境正備受陸續展開的大型基建工程威脅。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進行十年追蹤研究發現,本港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目在96至05年間維持在200至220條間。學會建議政府盡快於大嶼山以西等海域設立海岸公園,加強保育工作。
記者:蔡建豪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於96年展開一項為期十年的中華白海豚生態環境研究,研究海域範圍包括沙洲及龍鼓洲海域,以及大嶼山東面以外的三面海域。分析結果發現,中華白海豚會盡量避免於航道頻繁、或曾進行填海及挖泥工程的海域出沒,如屯門38區對開海面。
海上遊客令初生海豚少
至於漁業資源較豐富、圍繞島嶼、天然海岸線,以及航道兩旁水深及海床較傾斜等海域,中華白海豚的密度相對較高,龍鼓洲、大嶼山北面的深水角、西面的大澳及雞翼角,是海豚出沒頻率最高的海域。
負責研究的學會會長洪家耀指出,中華白海豚數目維持穩定,只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他指數年前大澳對開海域有較大數量的初生中華白海豚,隨着近年僱船出海觀豚的遊客數目增加,初生海豚的出現次數已越來越少。
大嶼山海域須加強保育
本港海域航道日益繁忙,中華白海豚不時要冒險到航道海域覓食,增加被船隻撞到的危險。
洪家耀又稱,憂慮即將上馬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及政府正研究的機場人工島及第三條跑道等大型基建,均無可避免影響中華白海豚,建議政府盡快於海豚出沒頻繁的大嶼山海域,劃定海岸公園及具特別科學價值地段,加強中華白海豚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