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銀行近年大力推銷的股票掛鈎衍生工具,已成為投資新手的「陷阱」。繼本報前天報道的80多歲老婦因此孭數6,000萬元,不少市民都向本報控訴被銀行職員不斷游說及誤導,買下200萬至4,000萬元股票掛鈎衍生工具,損失慘重。立法會議員指銀行職員「硬銷」衍生工具,可能已觸犯證監條例。
職員「硬銷」或已違例
市民黃小姐指出,去年10月被銀行職員每天不停致電推銷accumulator,她自己從不買高風險產品,故多次拒絕,「佢不斷話人人買咗都賺到笑,風險就輕輕帶過」,結果她買下幾份合約,總值4,000萬元,現時虧損嚴重。
周先生也表示,自己從未買過股票,上月突然收到銀行電話,游說他購買與港交所掛鈎的票據,「佢猛話有直通車,一定有升無跌,風險就講得好含糊。」結果他動用全家積蓄200萬元購買,但之後港交所急跌,害他每天被家人埋怨。
立法會議員詹培忠指出,銀行職員這類「硬銷」衍生工具的活動,可能已觸犯證監條例,當局不應「隻眼開、隻眼閉」。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根據證監條例,若客戶從未有購買過證券產品,銀行職員不可擅自造訪推銷,誘使他人買賣,市民可向金管局作出投訴。
有被迫「踩線」的銀行員工表示,銀行為銷售產品的員工定下限額,員工為了達標,惟有向顧客傾力推銷,而少提及投資的潛在風險。香港銀行業僱員協會副主席余少華則提醒,市民本身也有責任了解所購買投資產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