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促成遺愛人間心願<br>中風漢捐肝救24歲女子

家屬促成遺愛人間心願
中風漢捐肝救24歲女子

【本報訊】自小受遺傳肝病威爾遜氏病(Wilson'sdisease)折磨的24歲年輕女病人,因肝臟無法代謝身體吸收的銅,出現爆發性肝衰竭及肝昏迷,生命危在旦夕,但從未放棄的她昨日清晨終可進行肝臟移植,一名中風男子死亡後,其家屬同意捐出死者的肝及腎臟,拯救了這名少女,這是一周內第二名年輕肝病患者獲救,專家盧寵茂喜見市民接受捐贈器官的觀念。記者:梁洵瑜

腦中風男子(50多歲)前晚在屯門醫院去世,其家屬同意捐出死者的肝臟和兩個腎臟作器官移植,遺愛人間。醫院管理局馬上作出調配安排,替死者檢查後立即取出肝臟,昨凌晨3時許運抵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進行移植,挽救這名「銅女」的生命。

患先天威爾遜氏病

負責手術的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教授盧寵茂表示,24歲的女病人患有先天性遺傳威爾遜氏病,因缺乏一種酵素而無法代謝身體吸收的銅,導致肝硬化及影響腦部功能,出現手腳協調甚至影響語言能力。少女10年前已發現患病,並開始服藥減少肝積累的銅,雖然效果不太理想,仍可維持正常生活及工作。

去年150人輪候換肝

然而,四周前她的病情突然惡化,出現急性肝衰竭,甚至肝昏迷,曾進入深切治療部及依靠儀器呼吸,但憑意志力她捱過最危險的一刻,「我哋都好驚,好彩佢又捱得過」,盧寵茂表示,經過洗肝等治療後,其肝昏迷有所改善,不過,若三個月內無法換肝,死亡風險高達八、九成,她在肝移植輪候名冊排名榜首。
瑪麗醫院一周內分別為兩名年輕肝病患者進行屍肝移植,上周一名23歲急性乙型肝炎的男子,也在危急關頭獲有心人同意捐出死者肝臟,盧寵茂期望市民接受器官捐贈的風氣可以延續,挽救更多生命,醫管局數據顯示,去年1月至10月輪候換肝人數高達150人,但只有21個屍肝及32宗活人捐肝。
本港每三萬名嬰兒就有一人患有威爾遜氏病,估計約有200至250名患者。醫學界指出,若父母缺乏名為ATP7B的酵素,有四分一機率遺傳這種肝病給子女,基因分析的診斷率準確,但本港未有為出生嬰兒作基因篩選,直至孩子成長後出現肝或腦部病徵才可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