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道公共空間質素差

河內道公共空間質素差

【本報訊】私人發展商管理公共休憩用地的方式,引起廣泛議論。環保組織「環保觸覺」指出,由市區重建局啓動的尖沙嘴河內道的商業及酒店發展項目,在多次修改發展藍圖後,部份地面公共休憩用地竟被一條天橋覆蓋,與初期廣闊的空間設計大相逕庭。

七次修改發展藍圖

河內道項目的地面休憩用地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中一條行人通道地段,以離地數10米的透明簷篷覆蓋。不過,市建局以及發展商先後七次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修改發展藍圖,2005年落實的最終方案,將原來鵝蛋形的建築物改為長方形,休憩用地行人通道的上方更被一條樓高四層的天橋覆蓋,大大影響了景觀。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表示,發展商提供公共休憩用地,可換取高達五倍的相對發展面積,城規會文件已清楚表明河內道項目,休憩用地為發展商帶來5,270平方米的額外樓面面積,批評市建局及項目發展商修改發展換取最大利益。
由於該項項目建築高達68層、闊112米,形同將三個足球場豎立,建築更成為尖沙嘴區內最巨型的屏風樓宇。

河內道項目休憩用地質素變差,更成為尖沙嘴區的巨型屏風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