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年輕女士也會「坐低起身見頭暈」,老人家則不時「眼花花」感天旋地轉,有時甚至壯年男士也會見暈,研究暈眩問題的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表示,「暈」泛指慢性暈眩及突然暈厥,此問題不但困擾三成長者,年輕女士也容易因迷走神經過敏,或因姿勢改變令血壓驟降,導致突然暈倒,引致意外,故建議經常暈眩人士應盡早接受治療。 記者:梁洵瑜
佘達明表示,因暈眩問題到公立醫院求診的市民,年齡由16歲至90歲也有,「頭暈唔止係老人家嘅問題,唔少後生仔女都長期頭暈。」65歲以上長者有30%有暈眩問題,容易跌倒甚至骨折。
其實,醫學上頭暈問題相當複雜,至少有九種原因,其中血管迷走神經暈厥會令人突然暈倒,姿態性血壓低及頸椎退化也可令人暈倒,並有一成患者無法找到原因。
突受刺激也是原因
佘達明指,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受誘發因子影響,例如突然受刺激,屬於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迷走神經突然興奮,令心跳減慢和血壓急降,腦部供血暫時性不足夠而昏倒。「好多人一見血就暈,就係因為迷走神經嘅問題。」前列腺肥大男士因為小便困難,「谷住小便都會谷到暈。」
至於站立過久突然暈倒,主要因為血液積在腳部,引致自主神經異常反應而昏倒,這類暈厥來得非常突然,曾有司機駕車時突暈倒,造成致命意外。
佘達明指,一名32歲女病人常心口痛,以為自己痛到暈,做了很多心臟檢查也找不到原因,其後接受一種監測患者心跳及血壓的傾斜床檢查,證實是迷走神經問題。
姿態性血壓低則影響長者及年輕女性,當要突然站立時,血壓可急降20度,會眼前一黑暈倒;另一種名為「體位性心動過速」的暈眩,是突然改變身體位置,例如由平卧起身時,心跳每分鐘加速逾30次,即使血壓不跌,足以令人暈眩。
佘達明表示,長期頭暈找不到原因可作傾斜檢查,病人須繫在60度傾斜的床上45分鐘,監察心律及血壓上落,確定暈眩是否與迷走神經有關。
治療方面,一些交感神經抑制藥物、抗抑鬱藥及精神科藥也有效治療暈眩;慢性患者平時可多飲湯水,令紅血球脹大,能提升五至十度血壓,減少頭暈;女士坐着時「翹腳」,能減少血液流到腳部,增加回流心臟的血液,也可預防頭暈。
暈眩及突然暈厥原因
‧血管迷走神經性過敏
‧姿態性低血壓
‧身體位置突然改變導致心跳過快
‧腦血管輕微梗塞
‧藥物副作用
‧慢性頸椎退化
‧急性焦慮
‧由良性問題,如耳石問題引發之暈眩
‧視力模糊
傾斜床檢查
1.病人卧在60度傾斜的檢查床上,模擬長時間站立令血液積聚在腳部情況,身體連接監測血壓及心跳儀器,檢查病人有沒有出現頭暈及心跳有否減慢。
2.若病人在三分鐘後出現暈眩及血壓低,顯示患者有姿勢性血壓低頭暈。
3.若患者沒有暈眩情況則要繼續檢查約45分鐘,如出現暈眩及心跳減慢顯示為血管迷走神經性暈厥。
資料來源: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