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龍坑一直是大埔北的水浸黑點,大雨每造成嚴重水浸。渠務署05年中開展區內麻笏河河道建造工程,透過拉直、加闊及挖深河道,以及將兩條舊行車橋重建升高,改善河道樽頸位置的排洪能力。河道工程也加入綠化元素,令河岸兩旁出現翠綠天然效果。
消除大埔北水浸
麻笏河河道淺窄、排洪能力不足,昔日每逢暴雨來臨,大埔九龍坑村及元嶺村等地區往往被洪水圍困,村民更無法進出村落。渠務署05年中展開第一期的河道建造工程,將彎曲的麻笏河拉直,原來4至15米的河道也擴闊至26至36米。再挖深河道後,河道排水量增加至每秒300立方米,足以抵禦50年一遇暴雨。
至於橫跨河道的兩條舊行車橋,昔日在暴雨來臨時,洪水會湧至橋面、足以冲走汽車。工程也將兩組行車橋拆卸重建,升高原來的行車橋。配合在港鐵路軌下加建的四條大型地下排水管道,河道樽頸位置的排洪能力已大大提升。
這次重建河道也加入環保元素,渠務署總工程師陳健光表示,昔日河床部份主要鋪上一層石屎,今次則改在河底擺放石塊,期望提供適合兩棲動物的生態環境。至於河岸兩旁則會鋪設草磚,綠化河道兩岸,整個工程將於今年底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