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台灣大選更堅定港人爭民主決心 - 李怡

蘋論:台灣大選更堅定港人爭民主決心 - 李怡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改變了許多香港人對台灣的印象,也改變了不少人對民主可能有的疑慮。
香港前特首董建華曾說,台灣民主是黑金政治;現特首曾蔭權曾說極端民主形同文革。這些說法雖不為香港多數民意認同,但由於台灣民主實踐在過去十多年充斥着民粹的操弄,給香港人的印象都是惡質民主,國會打架,政客說謊,掌權者貪腐,經濟低迷。台灣近年的流行語是:甚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人們看到的是,民主所產生的當權者,不但與過去專權政治下產生的當權者沒有分別,甚至更有「權力暴發戶」的嘴臉,惡形惡狀,當權者將公營事業私下分肥,阿扁對家庭成員貪腐維護,對口出惡言的劣質官員公開讚美,充分表現出權力的傲慢。
在不少香港人眼中,台灣人似是低層次的華人,成天講愛台,猶如中共官員講愛國,陷入意識形態的迷思。
這次國民黨的馬蕭配當選,台灣實現了第二次政黨輪替,使人感到民粹終會被真正的民主所糾正。人民的理性、成熟,克服了人為挑弄的種族、省籍隔閡,過去被指為「外來政黨」的國民黨浴火重生而成為本地人認同的本土政黨。外來的中國因素並沒有主導台灣人民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重奪總統大位,並奪得立法院控制多數的國民黨,展現了權力的謙卑。馬蕭配贏得的票數越多,馬英九和他的團隊越感責任的沉重。他一再說,「高興一個晚上就好,因為二千三百萬人民的期待,今後要一肩挑起。」
在宣讀當選宣言時,馬一臉肅穆,他推崇民進黨對台灣民主的貢獻,強調執政後一定爭取民進黨及其他在野黨的支持,並將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提出的十九項政見,全都納入未來施政參考,共同為人民福祉,為台灣前途打拼。
台灣多數輿論,也警誡國民黨,勿因掌控了立法與行政大權,而一黨獨大,要以陳水扁為鑑,以謙卑之心面對反對黨與民意。
否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主機制是可以使國民黨再次下台的。
民主政治其實並不複雜,它的要義就是:做不好就換人,是用民主普選和平方式換人,而不是用革命流血或宮廷內鬥的方式換人。
國民黨重掌政權的一黨獨大,與過去專權政治時代的一黨獨大,性質完全不同。專權政治是靠打江山奪得權力,而民主政治則是經由人民的選票掌權。有人民的投票授權,權力就不應濫用,相反地更要謙卑,因為肩負「民命」的責任。
過去民進黨執政八年,有一種猛然發迹的權力暴發戶心態,一下子見到權力可帶來如此多的利益,貪婪之心頓起。經過這八年,人民用選票把民進黨趕下台,說明民粹的操弄,終不能長久欺騙人民。民進黨須徹底改革,以冀也可以浴火重生。
做不好就換人,雖是簡單的概念,但在非民主體制之下,人民又那有政治權利去換人?香港人不會忘記,02年董伯天怒人怨,卻仍可以連任。神憎鬼厭的葉劉,若不辭職,香港市民也沒辦法把她換下來。目前行政會議不乏曾為八萬五背書的議員,高官中也有以傲慢、跋扈的態度對待立法會議員的惡漢,香港沒有全面普選,市民能奈何他們嗎?
所有的掌權者,包括靠暴力建立的獨裁政權,都會說他的權力來自人民。但說是沒有用的,只有普選投票的授權,才是真正權力來自人民。

台灣因為有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別,有國民黨政府播遷種下的仇恨,走民主之路就有先天的困厄。不過,一旦走上了民主之路,一切顛簸、頓挫、失衡、困惑都可以一步步克服。香港的法治基礎、市民質素,都不遜於台灣。台灣可以做到的,香港也可以做到。當然,我們有北大人的專權壓制,但台灣的實踐,應更堅定港人爭民主的決心。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