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由盆骨上的髖臼及股骨頭所組成,屬於球窩狀關節,是人體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關節,負責大部份下肢活動的動作。由於缺血性股骨頭壞死、股骨頸骨折、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股骨腫瘤等骨科疾病,也可以損壞髖關節。
當髖關節遭嚴重破壞後,病者可出現步行困難、不能坐立等症狀,同時髖關節會感到痛楚,甚至出現變形的情況,倘若經過服藥、改變生活習慣或使用輔助手杖後,療效仍未如理想,經醫生評估病人的身體情況後,便可考慮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利用手術切除已破壞的髖關節,再植入模擬球窩關節所製成之人工髖關節。手術可減低患者髖關節之疼痛,增加活動能力,也可重塑已變形的關節,改善長短腳及跛行等問題。
人工髖關節可用15年
手術一般需時約兩至三個小時,病人會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進行置換髖關節手術。手術後初期患者須用外展枕固定下肢位置,防止關節脫位。大約一至兩星期便可出院,隨後可繼續到醫院接受物理治療,加快康復。
康復期間病者應避免進行彎腰拾物、交叉雙腳、坐矮椅或軟梳化等動作,以防人工關節脫位。一般情況下,人工髖關節的耐用期約10至15年或以上。
手術後病人一般都能夠獨立地應付日常生活,大部份人完全康復後也不需要借助枴杖走路,但激烈的運動,例如大幅度的跳動和跑步則應盡量避免。
資料來源: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