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主體性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三年前應邀在南京大學做學術報告,連窗台外都擠滿了人,其盛況令我吃了一驚。報告完畢,有學生舉手發問,要我評論大陸傳播學的現況。我說我不敢妄贊一詞,只是到先鋒書店瀏覽一下,發現許多學科領域都有專著,唯獨傳播學似乎還停留在教科書階段。不久,我在香港的學生收到從母校發來的電郵,謂我「拐彎抹角罵人」。太嚴重了,罵人豈敢,但直抒觀感而已。
一年前有個全國性的學會在南方召開,在冗長的閉幕式上,主席臨時要我講幾句話,我固辭不獲。遂言我看到下一代學子頗具潛力,目前蓄意待發,再過十年這個領域會出現一番新面貌。下了台,主席困惑為何還要等十年,其他同事怨我說得太客氣,根本不切實際。進退之間,實在不易。
據說今年是傳播學引進中國的三十年。三十而立,不管是怎麼算法的,總覺得有討吉利的意味。爭取鋒頭的學府紛紛組織討論會,邀請網甚至撒到國際去。有的討論會虛晃一槍,有的卻是認真檢討過去,砥礪來茲。復旦最近在深圳召開一個小型而成功的務虛會,表達對中國傳播學缺乏「主體性」的憂心。我因事未能躬逢其盛。事後,深圳大學丁未教授問道於盲,約我做訪問,要我談談對「主體性」的看法。
茲事體大,一言難盡,尤非我的學力足以「指點迷津」。中國傳播學界剛踏出「引進」和「介紹」的階段,即抱有「主體性」的自覺毋寧是件好事。然而還得一步一腳印,不能指望一步登天,更不能漫無邊際喊口號。學術社群的形成,必須接受嚴謹的訓練,必須遵守學術規範和紀律,必須對重大的基本問題建立共識。社群成員各自從活生生(living)和過往(lived)的「內在」社會經驗中,尋找出具體而有原創性的問題,再借助各種西方理論視野所提供的滋養,彼此運用各種方法和角度,分頭或合力疏解這些問題的因果、脈絡和意義。解答本國社會的問題是第一性,借助外國理論是第二性。由小見大,從問題的特殊性燭照理論的普遍性,假以時日,主體性自然蘊涵其中了。當然,這樣做的目的是爭取學術「對話」,而不是搞民族主義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