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購股票衍生工具 孭數六千萬<br>履行合約不斷填數 子疑母遭誤導投資

老婦購股票衍生工具 孭數六千萬
履行合約不斷填數 子疑母遭誤導投資

【記者麥志榮報道】股市泡沫爆破的後遺症開始浮現,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逾80歲老婦,去年11月恒生指數升至逾30000點的高峯時,被銀行職員游說買下四份總值6,000萬元的股票掛鈎票據合約,隨着股市急跌,老婦不但賠上畢生積蓄「填數」,還要揹起數千萬元巨債。學者認為,銀行不應為賺取佣金而向長者推銷高風險投資工具。

指母精神病不懂英文

買下6,000萬元金融產品的老婦姓呂,她的兒子羅先生表示,母親早年經營地產致富,財政獨立,家人已移民外地多年,她一人留在香港,由一名菲傭照顧。近日母親因病入院,他才回港照料。羅先生指出,他發覺母親神志不清,不時提及被銀行追數,遂翻查母親的文件,才赫然發現她去年11月向INGPrivateBank、富邦銀行及恒生銀行分別買了四份稱為Accumulator的股票累積期權合約,掛鈎的股票為中國鋁業、交通銀行及中國石油,涉及金額6,000萬元。
近日股市下跌,按合約規定,羅母要以指定高價每日購入股票,以中鋁為例,現時股價約11元,合約規定以19.62元購買,虧蝕四成多。母親已「接貨」逾1,000萬元,餘下約900萬元銀行存款,估計數月內也會用光,尚有近4,000萬元的合約要履行,就算變賣所有股票,都不足夠「冚數」。
羅先生質疑,母親晚年患上精神病,經常癡癡呆呆,本身沒有6,000萬元資產,又看不懂英文合約內容,根本沒有可能買下如此巨額的金融產品。母親的菲傭透露,幾間銀行的職員當日親身上門,游說母親簽約,他懷疑有人推銷產品時誤導母親。

長者投資應保本為主

本報曾向三間銀行查詢,INGPrivateBank表示會將個案交有關部門調查;恒生及富邦則未有回覆。
金融管理局表示,市民若對銀行的證券產品有投訴,金管局會調查是否有違規。消費者委員會表示,市民投資前,必須先了解涉及風險。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長者投資應以保本為尚,銀行銷售人員有責任了解客戶的承擔能力,不應為佣金而推銷超出客戶的個人財政能力的產品。他認為事主可嘗試與銀行談判,或徵詢法律意見。

呂女士購買的Accumulator合約

銀行:INGPrivateBank
本金:4000萬元(兩份合約) 掛鈎股票:中國鋁業(2600)
合約指定行使價:19.62元 現時股價:11.12元 虧蝕幅度:43%

銀行:富邦
本金:1000萬元 掛鈎股票:交通銀行(3328)
合約指定行使價:11.19元 現時股價:8.19元 虧蝕幅度:27%

銀行:恒生
本金:1000萬元 掛鈎股票:中國石油(857)
合約指定行使價:16.41元 現時股價:9.17元 虧蝕幅度:44%

資料來源:呂女士兒子羅先生

長者投資貼士

‧不應聽銷售人員單方面的推介,須了解清楚投資合約內容
‧應先了解投資風險,回報越高,風險一定越高
‧投資前應衡量財政承擔能力
‧決定投資前應徵詢家人意見
‧長者投資應以保本為主
資料來源:消委會、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

話你知:Accumulator風險甚高

Accumulator是近年非常流行的股票衍生工具,特別為資金豐厚的大戶歡迎,購入合約的客戶可按折讓價每日購入一定數量的股票,當股價穩定時,客戶便獲利;當股價上升至指定價位,合約便取消;但合約規定,當股價下跌至某一價位,客戶要以指定的較高價格每天購入一定數量的股票。近日股市大跌,不少Accumulator客戶損失慘重,證券業以諧音戲稱Accumulator為「Ikillyoulater(我遲些殺你)」,反映此投資工具風險甚高。

你的意見?

●有沒有提醒家中長者勿胡亂投資?
●是否清楚家中長者投資理財事項?

請電郵至: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