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138日
能活到90歲對很多人來說已是上天的恩贈,可能都在快快樂樂的頤養天年,但北京的李大媽卻不顧年事已高還要訂下一個七年計劃,實現她的兒時夢。她那雙滿佈皺紋但依然靈巧的手如今每天都忙碌地揮動剪刀,剪出一個又一個的祝福,把剪紙作品獻給奧運,成為北京奧組委送贈給205個奧運參賽國家地區的禮物之一。這些剪紙除了工藝上乘、融合中國民間藝術之外,最重要的是一項由民間自發的活動,體現當局一直在推動的「全民奧運」精神。 本報記者
人稱李大媽的李淑芬今年97歲,是北京奧運的最年長義工,內地傳媒已幫她起了一個「小李飛刀」的外號。掛着一束銀絲白髮,個子瘦小,李大媽瞇起來的眼睛帶着神采,說話明快,腦筋和手腳都仍然相當靈活。每天在家架起老花眼鏡,執起剪刀把一叠叠大小不一的紅紙,剪成各種不同圖案。
作品釘成冊 贈國際奧委會
七年前的7月13日,北京取得今年奧運會主辦權,休閒在家的李大媽突然感到,可以憑一己之力,為奧運會作一點貢獻,然後想到她正每天操練的剪紙工藝,「那時甚麼也不想,就是剪一些跟奧運有關的剪紙呀甚麼的。」家人初時不同意,認為她年紀老邁不應過於操勞,李大媽堅持坐言起行,幾年來天天在家裏像上班工作一樣,早上8時開始,坐到窗口附近就開始剪,她給自己定下每天八小時工作的計劃。
傳統中國剪紙,題材以花鳥蟲魚、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為主,李大媽為了配合奧運主題,又把奧運五環、福娃等元素加插在內,剪出一對站在花叢鳳凰仰視「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還有一大束牡丹花襯托着五環和北京奧運標誌。
辛勤地剪紙開始被街坊注意,後來吸引傳媒前來採訪,直到有一天,市委書記劉淇也到她家拜訪,並且支持李大媽提出的想法,把她親手製作剪紙作品釘裝成冊,作為北京將送給奧運參賽國家地區的禮物之一。國際奧委會共有205名成員,李大媽花了多年時間,親手逐一剪出250份內容相同,每份有20頁剪紙的冊子,「每幅剪紙例如紅樓夢或者唐宋八大家,背後就是一個人物、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本書。」
學習英語 盼能出席奧運
記者採訪李大媽的時候,西藏未出現亂子,世界上最亂的地方,仍然集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李大媽寄望,她的剪刀帶出中國文化和奧運精神強調的和平訊息,「如果每個人都熱愛和平、關心別人,世界就會好起來。」奧運叫人要實現夢想,李大媽也期望着世界上的烽火戰亂都能平息下來,她正學習英語,準備在奧運期間和外國人交流,「Oneworldonedream,Olympicispeace.」距離奧運已經不遠,李大媽很渴望能出席奧運會活動,「不管那一場都好,只要能給運動員們加油,隨便那個項目都成。」她依然是那雙充滿神采的眼睛和堅實的語氣。
三分鐘剪出 福娃打籃球
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手藝,由婦女及女孩把紅紙剪成出各種形態的剪影,到尤其過年的時候,貼到窗門上作裝飾。剪紙了得的李淑芬並非農民或者一直守着家務的傳統女性。她在八歲時從農間跑到城裏當童工,但晚上繼續求學,後來考進大學,由此展開她的教育下一代的生涯。
90歲重拾兒時手藝
至於剪紙,她小時候在家裏學過,但後來當童工後,幾十年來一直沒機會再接觸。李大媽90歲退休後重拾兒時的剪紙手藝,但相比她半生從事教育工作到70歲時創辦北京第一所私立學校,其實不算奇特;幾年下來,她已完成5,000幅剪紙作品。
李大媽每天的剪紙工序很簡單,先用鉛筆在紙上畫出草圖,然後就跟着筆迹剪,但一不小心剪斷了,就得從頭再來,「眼睛最難剪,但是剪壞了也不能煩躁。」她本來性格急躁,但剪紙剪了數年,反而變得平和起來「剪過了頭就要拆掉重來,要很安靜,不能剪多也不能剪少。」
年近百歲的老人家,能活動自如就已經很不錯。記者早前到訪李淑芬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家,她正左手拿着紅紙,右手提起剪刀,眼不花、手不震,三分鐘就剪出一個正在打籃球的福娃圖案,雖然誤把籃球剪成足球,她仍是健康老人的典型例子。李大媽的長壽秘訣,就是天天做家務,日常洗衣煮飯一手包辦,更自創了一套天天練習的保健操,「跟我同住的小兒子也70歲了,他也是做教育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