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無論船員生與死,就算救唔到人,都要盡快去撈番佢哋嘅屍體,點可以等拖船嚟拖?」對於大小磨刀海面發生的撞船意外,拯救人員至今仍未救出18名懷疑被困沉船內的烏克蘭籍船員,多名海事專家均認為今次事件無論在經驗及技術方面,均暴露本港海事拯救能力不足,並估計失救的船員可能已全部喪生。
從事海事工程逾40年的專家江先生形容今次拯救行動很失敗,他說,37米水深其實不算太深,當年海底隧道及東隧在建造期間,已使用「潛水銅人」(配備保護罩的潛水員)進行海底管道焊接工程,潛水員可在海底工作兩小時。今次,拯救人員應採用同樣方式,並設置海底照明及視像鏡頭,在船上遙控指揮潛水員工作,「就算救唔到人都要盡快撈起屍體,好似𠵱家咁,唔知幾時先可以將隻船拖去淺水,真係好瘀。」
烏克蘭籍船員言語不通
前晚撞船意外發生後,水警率先救起6男1女船員,但獲救者中除了1名操普通話的內地人外,其餘6人均為烏克蘭船員,由於船員與警員言語不通,拯救人員無法於第一時間知道另外18人全部被困船艙和機房內,已沉入海底。雖然不斷增加船隻及擴大搜索範圍,但一無所獲。直至兩個多小時後,消防蛙人才於沉船位置下潛,但沉船已不在原來位置。
身兼香港潛水訓練學院院長的資深工程潛水專家李健光說,沉落37米深海底的補給船船底朝天,呈「反轉飯碗」狀,形成密閉空間,船艙內有空間和空氣,若拯救人員能及時把握深海拯救的「黃金兩小時」,便有可能救出被困的船員。否則,海水會由船身裂縫浸入取代空氣,船艙空氣耗盡的話,已經「冇得救」,即使蛙人上落數百次亦只是白費功夫。
李健光表示,指揮人員的判斷和經驗,足可影響整個救援行動的結果。
機房屬死位無求生工具
港九電船拖輪商會客船組主任梁明基說,沉沒的補給船長80米,機房約為20米長、15米寬、3米高,空間不小但排滿機器,環境密封、空氣混濁、無求生通道和救生工具,故常被船員稱為「死位」,除非正值交更,否則機房內的船員不會太多。他說:「如果沉船,應該第一時間去船頭、船尾上甲板,如果入咗機房或者休息室,生存機會好微。」